关于售卖假货是否涉及刑事犯罪问题,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仅当特定条件下,销售数额较为巨大且情节相当严重时,才有可能面临销售伪劣商品的罪责,须接受刑事惩罚。
符合这一条件,即销售额超过25万人民币的,商家将遭受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需缴纳罚金。
反之,若销售额达不到上述额度,则无需承担相关刑事责任。
但是,并不排除将被暂停生产、销售等活动的可能性,同时还要收取违禁产品价值的百分之五十到三倍以下的罚款;倘若存在违法所得,那么该部分违法所得也将被连同罚款一并没收;情况严重者,甚至会被吊销经营许可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 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22-08-11 14:56
卖假货的立案标准: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2、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3、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已销售金额与尚未销售的货值金额合计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刑法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2-09-19 13:34
卖假货的刑事立案标准是五万元以上。涉案一万以下会根据相应行政法规进行处罚。卖假货5000属于违法行为不可以立案,可以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2022-10-18 11:37
假货赔偿标准是购买该商品的价款的三倍,可以按照损失找商家理赔。最常见的情况是在商品或者店铺前挂着一块牌子写着“假一赔十”、“假一赔三”、“假一赔五”等等。但是,假货赔偿的最低标准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2025-03-24 09:28
诈骗卖假货的按诈骗罪定罪论处。
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故意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及以上的行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如果诈骗数额较小,则不构成犯罪;
3、要求被害人因为行为人的诈骗行为产生了错误认识而处分了财产,至于诈骗财物是归自己挥霍享用,还是转归第三人,都不影响诈骗罪的成立。
2022-08-23 17:06
如果仿制了某品牌的衣服出售,其行为侵犯了该品牌的专利权,即使换成自己的商标,也属于侵权行为,依法要承担给该品牌造成的损失。在网上用该品牌的图片,其行为侵犯了该图片制作人的著作权,也是违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