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承诺,未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一般不构成犯罪;但如果虚假承诺骗取了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2-08-12 11:46
虚假的承诺,未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一般不构成犯罪;但如果虚假承诺骗取了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022-08-09 11:09
虚假承诺会导致消费者的一些正当权益受到损失,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该遵循诚信原则,保持真实的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进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2022-08-11 11:59
虚假承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对于虚假承诺来说,虚假承诺会导致消费者的一些正当权益受到损失,那么对于虚假承诺来说,虚假承诺的法律后果有哪些呢?
虚假承诺的法律后果
《民法典》共规定了五大类违约责任形式:
1、继续履行,又称强制履行,指在违约方不履行合同时,由法院强制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债务的违约责任方式。
2、采取补救措施: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等。
3、赔偿损失,即债务人不履行合同债务时依法赔偿债权人所受损失的责任。
4、定金责任:《民法典》第586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定金合同自实际交付定金时成立。
5、违约金责任,又称违约罚款,是由当事人约定的或法律直接规定的,在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时向另一方当事人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也可以表现为一定价值的财物。
2022-08-15 09:50
应当依据具体情形而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对于中止犯,如果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如果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2022-08-12 16:17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客观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主体要件。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主观要件。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