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时原告按照起诉状中所写的内容读一遍即可,一般情况下,起诉状在起诉立案时原告都会提前准备好,起诉状包括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即原被告双方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等,诉讼请求、正文写明事实与理由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2022-10-12 10:09
开庭时原告按照起诉状中所写的内容读一遍即可。
开庭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完成审判前的准备工作之后,在法院或其他适宜场所设置的法庭,对案件进行审理的过程。开庭审理是法院审判程序的核心阶段。审判程序可分为开庭审理前的准备、法庭审判(即开庭审理)、生效裁判执行等基本阶段。开庭审理的结果就是裁判(即判决或裁定),法院做出的裁判在满足生效的条件后即成为生效裁判,生效裁判进入执行程序予以执行。
2022-10-14 09:47
法庭上原告需要做:
1、一般而言,原告首先要陈述自己的身份信息,陈述是否申请法官回避。
2、之后进行法庭调查阶段,原告需要宣读自己的诉状,并陈述是否有补充的事实与理由。
3、原告还要举证并说明每份证据的证明目的。对于被告的证据,原告需要进行质证。
4、原告还需要答复法官所提出的问题。
5、最后原告需要发表辩论意见,并陈述自己最后的请求。
6、在调解阶段,原告需要表态是否愿意调解,并阐述自己的调解方案。
2022-09-21 16:10
原告的陈述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或者对他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的承认。
2、原告提出的法律方面的理由以及反驳对方的法律理由,从而确定审理的基本方向。
3、原告就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的辩驳。
2022-09-23 16:12
开庭时原告不到庭一般情况下会按照撤诉处理,法院会做出裁定裁定原告撤诉。
民事诉讼大多是人们主动向法院起诉,在向法院起诉成功之后,法院向原告、被告都下发了开庭审理的通知书,这时候双方都需要及时到场进行处理。
如果原告有正当理由的,可以申请延期开庭。
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2022-10-13 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