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庭前调解是指民事案件立案后, 法院第一次开庭审理前, 对民事纠纷案件当事人所进行的调解工作的总称;庭前调解能够减少法院审判压力。
2、开庭审理是法院审判程序的核心阶段。审判程序可分为开庭审理前的准备、法庭审判、生效裁判执行等基本阶段。
如果案情比较简单,而且双方矛盾较小则使用庭前调解。开庭调解则是必须的程序,是双方当事人经过开庭审理后,都有和意且案情已大致查清的情况下进行的。
庭外和解在开庭前后都可以进行,前提是双方达成合意;法院调解在开庭前,开庭审理时,做出终审判决前都可以进行。法院调解是法律规定的一项必要程序。
都不签字的情况下没有区别。庭前的调解协议签字可以反悔,开庭的调解协议签字了就不能反悔。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第一百条,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
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2024-11-14 09:34
开庭前调解就是当事人在法庭前自愿协商解决问题,无须再次审理便可直接由法院制作调解书。
我们遵循《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案件首先进行调解,如失败,则进行判决。
在法院处理民事案件时,我们会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以事实为依据,分清责任后进行调解。
2022-10-13 13:41
根据《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仲裁与调解有以下区别:
1.调解必须要双方自愿进行,未开始的不得开始,已开始的不得继续;仲裁不允许当事人以协议予以排除,更不允许当事人单方随意改变或终止仲裁程序
2、调解没有固定的程序规则;仲裁则要依仲裁法或仲裁规则进行。
3、调解是中立的第三方在当事人之间调停疏导;仲裁是由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具有公认地位的第三者,由其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
4、调解达成的协议必须经当事人完全同意;仲裁作出的裁决则无须经当事人同意,仲裁庭有权依据事实和法律独立地作出。
5、调解协议须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才发生法律效力:而仲想中,裁决书一经作出便立即发生法律效力。
2024-08-22 10:02
裁决和调解书的区别:裁决是法律仲裁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调解书是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制作的确认双方当事人协议内容的法律文书;裁决只能由仲裁委员会或者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调解书还可以由人民法院作出;其他。
2022-08-10 09:16
首先,解决纠纷的方式不同。民事调解书反映的是人民法院依法进行调解,促成双方当事人自愿、合法地达成协议的内容;民事判决书反映的则是人民法院依法以判决的形式解决纠纷的内容。其次,体现的意志不同。民事调解书在合法的前提下,主要体现了双方当事人的意志,是人民法院依法对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的确认;民事判决书则体现了人民法院的意志即国家的意志。再次,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不同。民事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而第一审民事判决书只有在上诉期过后,当事人不上诉的情况下才发生法律效力。
2022-09-16 10:58
立案前调解和立案后调解有四个不同。
立案前调解和立案后调解区别有:1、调解纠纷的性质不同。立案调解是诉讼调解,诉前调解是人民调解。2、调解对象不同。立案调解的对象是已经立案受理的民事案件,诉前调解的对象是当事人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3、主持调解的人员不同。立案调解是由人民法院立案庭的法官组织进行的,诉前调解则是由“人民调解工作室”安排人民调解员主持的。4、调解协议的效力不同。立案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名或捺手印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诉前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性质,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内容的,对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