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实举报的人怎么处理 1.首先需要确定举报人的不实举报是恶意陷害还是证据不足;2.如果主观恶意陷害,可能涉嫌诬陷陷害罪,情节严重的需要追究不实举报人的刑事责任; 3.如果不实举报人是因证据不足或者无主观故意,只是行驶了公民监督权力但由于失察举报失实,需另当别论,一般做批评教育。
法律依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2022-08-09 13:54
1.首先需要确定举报人的不实举报是恶意陷害还是证据不足;2.如果主观恶意陷害,可能涉嫌诬陷陷害罪,情节严重的需要追究不实举报人的刑事责任; 3.如果不实举报人是因证据不足或者无主观故意,只是行驶了公民监督权力但由于失察举报失实,需另当别论,一般做批评教育。
2022-09-06 10:45
纪检监察机关提倡实名举报,但对匿名举报也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对于匿名举报的内容,纪检监察机关很难找到人负责,故真正的举报人在举报材料中,有的随意掺杂道听途说、甚至瞎编乱造的内容,使举报的真实性很难确认。但现实中仍以匿名举报居多。匿名举报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对举报人打击报复现象还客观存在,举报人有后顾之忧;二是举报人举报并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因为被举报人触犯了自己的利益,通过举报发泄私愤;三是举报人或多或少有些问题,怕署名举报引起连锁反应,牵涉到自己。
纪检监察机关提倡实名举报,但对实名举报和匿名举报都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对匿名的举报材料,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慎重处理:
(1)没有具体事实的,只是分析判断或者定性结论的,可不予置理。
(2)反映情节轻微的一般问题,可将问题摘抄给被举报人,责成其作出检讨或说明。
(3)反映重要问题、事实比较清楚、线索比较具体的,可先进行初步核实,再确定处理办法。
2022-08-09 17:29
实名举报和匿名举报的区别为:
1.实名举报:实名举报是指举报人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通过来信、来访、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向纪检监察机关检举、违纪违法问题的行为。
2.匿名举报:匿名举报是指举报人在举报时,不具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举报。如有的举报人在举报信中,不写自己真实的姓名、单位、联系电话和地址。
2022-09-24 16:43
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向劳动局举报。
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是指公民(个人)或者组织,有权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检举、揭发、反映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以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法查处的行为。举报的主体一般是与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本身,没有直接联系或者利害关系的组织、个人。举报人可以匿名举报,也可以具名举报。为了保护举报人,防止涉事嫌疑单位打击、报复举报人,法律、法规确立了保密制度,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2022-09-26 14:41
匿名举报后相关部门都会立即进行受理,至于结果这个看情况而定,一般都是三个月内就会有调查结果。
匿名举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当前匿名举报在信访举报中比例很大,这给信访举报办事效率带来不少负面效应。由于匿名举报相对隐蔽且随意性较大,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无人负责;检察机关处理匿名举报时调查取证难度增大,查处情况也无法反馈,尤其是个别匿名举报人别有用心,夸大其辞甚至无中生有,既干扰了正常工作秩序,又混淆了视听。实践中也不利于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更不利于从快从严打击职务犯罪,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