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方更吃亏。结婚不领证,那么就缺少了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严格来说对双方都不太好。但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看,终究还是女方在这样一段感情中会更吃亏。 2、因为,结婚但不领证的话,双方的感情就不算是法律意义上的有效夫妻关系,很多时候该有的权益想要维护起来都十分困难。如果女方在这样的感情中生育子女,想要争取得到保障更是困难。 3、由此,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尤其是女性朋友,结婚还是得进行合法的婚姻登记,拿到正规有效的结婚证才好。法律虽然让我们的婚姻受到了约束,但也是在保护大家的合法权益。
没有领结婚证,即双方没有登记结婚,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关系,不受《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保护,于哪一方都没有好处。①不存在夫妻共同财产制。双方收入均为个人所有,没有结婚,二人仅处于同居关系,对其中一方所负债务,另一方没有义务承担。②对方去世之后,另一方不能作为合法继承人继承其遗产。
夫妻感情出现问题分居两年的,回家后发现锁被换的,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房屋如果是夫妻共同财产的,是可以开的。
婚前房子一般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另有约定的除外。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但当事人约定婚前财产归共同所有的,应当按照约定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规定,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和第一千零六十三条规定,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当事人有公证意愿的可以公证,但不强制要求公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规定,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婚前财产协议不需要公证,只要符合下列条件即可生效:1.协议内容是夫妻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的情形。2.协议内容合法,不违法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3.订立协议的夫妻双方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5年前给小三的钱可以要回。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是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由夫妻双方共同处分,而一方擅自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是无效的,另一方有权要回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 (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1、男女双方必须自愿结婚。2、结婚年龄: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3、双方均无配偶(未婚、离婚、丧偶)。4、双方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自主提示)。4、本人常住户口簿、居民身份证。5、本人无配偶。6、当事人提交3张2寸近期半身免冠彩色合影照片(可当场拍照)。7、要求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持所需证件共同到一方常住户口的区、县级市民政局(或镇人民政府)的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8、双方当事人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各填写一份《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9、双方当事人必须在婚姻登记员面前亲自在《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中“声明人”一栏签名或按指印。
中国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婚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要求,结婚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具备适合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也才能履行夫妻义务,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所以,尽管我国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结婚的权利能力,但并非所有公民都可以成为民法典律关系的主体,只有达到法律规定的结婚年龄的人,才享有结婚的权利。
房产证只写老公的名字,如果是婚后夫妻共同出资的,妻子有份。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老公)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妻子有相应份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