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员工不签劳动合同的措施如下:一、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管理,规范合同的签订、续订、保存、变更等制度;二、注意应该签订劳动合同时间与其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或合同期满之日起,一个月内;三、书面通知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拒签合同的,书面通知终止劳动关系。
没签劳动合同是否可以得到赔偿需要分情形讨论: 1.如果是已经工作一个月以上的没有签劳动合同的责任在于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两倍的工资,且需要与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 2.如果是经过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是劳动者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不需要赔偿,也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厂里不签订劳动合同辞退了,可以直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主张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假身份证签订劳动合同会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用假身份证签订劳动合同属于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的行为。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签了劳动合同劳动者自动离职,用人单位可以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签署了保密协议或竞业限制协议应当支付违约金;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赔偿相应的损失。
按照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即最高可以获得12个月的工资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签订劳动合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1点:劳动合同必须在员工入职后1个月内签订。 第2点:劳动合同必须有甲方(公司)和乙方(员工)双方的相关信息。 公司信息包含:公司全称、注册/通讯地址、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 个人信息包含:员工姓名、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地址、联系电话。 第3点:劳动合同必须写明合同的起止日期,如果有试用期的话,试用期也是包含在合同期限内的。 第4点:劳动合同或合同附件写明入职后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有些公司的工作内容是另附《岗位说明书》的形式,此说明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第5点:劳动合同或合同附件写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安排。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安排”可能会以公司规章制度的形式写明,同样也是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只要不跟法律法规冲突也是具有法律效力。 第6点: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 劳动报酬有些公司会直接在劳动合同上写明,有些公司会以录取通知书的方式进行补充,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
这个要看有没有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如果签订了,按照合同执行,如果没有签订,单位必须按照你的具体工作时间支付工资,况且需要支付你双倍工资,如果不是试用期,还有半个月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还需要补交保险,如果协商不成,建议去劳动局投诉或者提起劳动仲裁,都是免费的,另外要搜集一些证据能够证明你与这个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比如工作牌、工资卡、考勤记录等。
签劳动合同后辞职不一定必须等30天,需分情况处理: 可立即离职的情形:用人单位存在暴力、威胁、限制人身自由或强令冒险作业等严重违法行为; 协商一致提前离职:用人单位同意缩短或免除30天等待期; 正常流程:无特殊情形时需提前30天书面通知(试用期提前3天)。 一、无需等待30天的特殊情形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以下情形劳动者可立即解除合同,无需提前通知: 用人单位严重违法: 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 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人身安全(如强令无证操作危险设备)。 法律后果:劳动者不仅可立即离职,还可主张经济补偿。 证据固定建议: 及时报警或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留存出警记录、现场照片、证人证言等证据; 通过书面、邮件、短信等方式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通知,注明解除理由。
没签劳动合同可以随时走人。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为不定期劳动关系,劳动者可以随时终止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五)劳动合同无效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