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期间再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按照以下情况确定: 一、新罪被判死刑或者无期徒刑,直接执行死刑或者无期徒刑。 二、新罪被判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关押执行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满释放后再执行原罪未执行完毕的管制。 三、新罪也被判管制,与原罪未执行完毕的管制按照限制加重原则决定执行的刑期。
缓刑不能取代管制刑。 刑法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而缓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法律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 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拘役和拘留的区别主要有以下这些: 1、性质不同。 拘役是刑罚方法。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行政拘留属于治安行政处罚。民事拘留属于司法行政性质的处理,是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 2、适用的对象不同。 拘役适用于犯罪分子。刑事拘留适用于《刑事诉讼法》第61条规定的七种情形之一的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行政拘留适用于违反治安管、,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行为人。民事拘留适用于具有《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规定的六种行为之一,但又不构成犯罪的民事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 3、适用的机关不同。 拘役和民事拘留均由法院适用,而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则由公安机关。 4、适用依据的法律不同。 拘役的适用以刑法为依据。刑事拘留的适用以刑事诉讼法和逮捕拘留条例为依据。行政拘留的适用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为依据。民事拘留的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为依据。 5、期限不同。 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刑事拘留的期限最多延长至30日。行政拘留的期限为1日以上15日以下。民事拘留的期限为15日以下。
管制算前科,只要受过刑事处罚的都有前科,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报告义务。
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管制和行政拘留分别属于不同的法律范畴,分别对应不同的罪行和违法行为。 管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一种刑罚方法,它主要适用于那些性质相对较为轻微且所造成的社会危害较小的罪行。 行政拘留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人进行的一种处罚措施。它主要适用于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或财产权利等违法行为。
管制属于主刑,而非附加刑。
1、管制,是刑法规定的五种主刑之一,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改造,但限制其人身自由,交由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监督改造的刑事处罚,是刑罚主刑中量刑最轻的一种。管制不是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但依法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刑事处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仍然生活在原先的社会环境中,如仍与家人同住、同吃、有工作单位的,仍在原工作单位工作,领取劳动报酬。其监督改造不是由监狱依法执行,而是由户籍所在地的社区矫正机构监督改造。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三年; 2、拘役也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五种主刑之一,是介于管制与有期徒刑间的一种较轻的刑罚。拘役是对犯罪分子短期剥夺人身自由,并由公安机关实行就近关押改造的刑罚方法。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最高不能超过1年。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3、管制和拘役都是刑法中的刑罚方式,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
管制,主要是指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判处管制的罪犯仍然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劳动,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管制的期限一般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
非法携带管制刀具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管制的刀具是:匕首、三棱刀(包括机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跳刀)以及其它相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