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防控相关制度: (一)从法律制度上完善对职务犯罪的惩治。 (二)建立和健全监督体系,加强监督和制约。 (三)坚持贯彻依法从重从严的方针,依法惩治职务犯罪。 (四)加强教育宣传力度,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五)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达到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如果在服刑期间,认真遵守监狱的规定,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不会再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希望从新做人,并且犯罪人的刑期已经执行到了规定刑期的一半的可以假释。不够一半的刑期,即使有悔改的表现也不能假释。 【法律依据】 《刑法》第81条,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
职务作品是指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一般而言,职务作品的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可优先使用。 【法律依据】 《著作权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四
劳动合同职务不明确只要合同没有约定工作岗位就不算是违法的;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七条,劳动关系的建立,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行贿罪不一定是职务犯罪的一种,如果行贿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那么行贿罪就是属于职务犯罪的一种,如果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该起犯罪仅属于行贿罪。 根据《刑法》规定,犯行贿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职务犯罪可以分为三类: 一、职务便利类犯罪: 1、该类犯罪是企业高管职务犯罪中危险性最高,也是数量最高发的犯罪,其客观上表现为贪污、受贿、挪用、自我交易、侵犯公司的商业机会等多种形式。 2、为个人、朋友或其他第三方获取非法的利益。此类犯罪是为个人利益而使用职权,而职权的本来使命是为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因此,其违背职务的行为必然要表现为对职权的“利用”。 二、滥用
职务犯罪侦查八项公开是指: (一)立案侦查信息公开。 (二)逮捕信息公开。 (三)侦查终结信息公开。 (四)移送审查起诉信息公开。 (五)律师会见情况信息公开 (六)涉案财物处理结果信息公开。 (七)办案人员违法违纪处理信息公开。 (八)办案时限信息公开。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可以要求公
邮政公司职务犯罪依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而窃取财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立案侦查是时间期限限制的。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法庭审判所必需的证据材料。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侦查。
在我国法律中监护人履行以下职责: 《民法总则》第三十四条规定,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