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中增加诉讼请求,一般是不允许的。 根据我国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在第二审程序中,原审原告增加独立的诉讼请求,或者原审被告提出反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就新增加的诉讼请求或者反诉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双方当事人同意由第二审人民法院一并审理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一并裁判。
诉讼请求是向法院提出的,诉讼请求归纳的三个原则: 其一,从新原则:当事人的诉、辩内容前后矛盾,按照从新的原则归纳诉、辩内容。如第一次开庭陈诉请求与第二次陈诉请求不一致,按照第二次开庭陈诉请求为准;起诉书和开庭陈述不一致,按照开庭陈述为准。 其二,庭审结束后意见不归纳。 其三,归纳从新亦从真。
超过诉讼请求的判决如果是一审法院作出的,可以上诉,二审法院可以改判或发回重审。如果判决生效了,可以申请再审,通过再审程序纠正判决的错误。分析如下: 一、可能的判决: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属于程序违法。 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 (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在第二审程序中,原审原告增加独出心裁立的诉讼请求或原审被告提出反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就新增加的诉讼请求或反诉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 也就是说,如果想在二审程序中变更诉讼请求,只能请二审法官进行调解,如果对方不同意调解,或者最后当事人双方达不成调解协议,只能另行提起诉讼。
根据民事诉讼相关法律规定,应在举证期限内变更诉讼请求或提交证据。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第四十二条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一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 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只有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之前,原告才能变更诉讼请求,提供新证据要在举证期限之内,过期了,就不能变更诉讼请求(但是降低求偿数额,问题不大)和提供新证据了。在司法实践中,相对而言,换人审案子之后,提交新证据要比变更诉讼请求容易的多。 综上所述,你的问题有得到解答吗!
开庭时原告按以下方式陈述:1、原告首先要陈述自己的身份信息,陈述是否申请法官回避;2、进行法庭调查阶段,原告需要宣读自己的诉状,并陈述是否有补充的事实与理由;3原告还要举证并说明每份证据的证明目的。对于被告的证据,原告需要进行质证;4、原告还需要答复法官所提出的问题,最后原告需要发表辩论意见。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或者对他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要予以承认,原告要提出的法律方面的理由以及反驳对方的法律理由,从而确定审理的基本方向,原告还要就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进行辩驳。开庭前原告要做好陈述的准备来进行发言,材料诉状、证据附件及原件、申请证人出庭名单及身份证、以及对案件的书面意见,类似于代理词,案件的定性、主张的理由等。开庭审理是法院审判程序的核心阶段。审判程序可分为开庭审理前的准备、法庭审判、生效裁判执行等基本阶段。
变更诉讼请求申请书就是将自己的诉讼请求增加或变更,根据变更诉讼请求申请书的格式要求来看,是不需要盖公章,只需要把相关的信息填写好,把申请的诉讼请求,变更的内容写清楚就可以了。
网络购物纠纷在收货地的法院起诉,具体方法如下:1、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2、原告向法院起诉应提交材料;3、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4、立案庭在当事人履行必须的手续和交齐有关证据材料之后,在七天内,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办理立案手续,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5、当事人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七天内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6、案件由法院排期开庭。、
网络购物起诉卖家的流程如下:1、买家需要先誊写起诉书,准备好网络购物被卖家欺诈的相关证据;2、买家需要到管辖区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3、人民法院会对起诉方递交的证件和资料,进行审核;4、人民法院对符合条件的起诉请求,会进行立案调,并且发送受理通知书;5、起诉书到立案庭递交证据书,预交起诉费;6、被告举证;7、法院发送传票;8、开庭审理;9、判决。
债权转让合同纠纷是指债权人、债务人、受让人因债权转让合同而发生的纠纷。例如债务人不认可债权转让合同的效力的纠纷;债权人与受让人就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内容而发生的纠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