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仲裁时效仲裁机构不受理申请的,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停薪留职一般不超过二十四个月。停薪留职期间,劳动者不可以升职,不可以享受各种津贴、补贴和劳保福利待遇。由于病、残而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按照退职办法处理。从事非法活动,符合《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的开除条件的,原单位可以按开除处理。《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由于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那么在职工停工留薪的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所在单位需要按照月份进行支付。
劳动法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是八小时工作制,但一天中工作超过八小时不能都认定违法,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1、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国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度,即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这是标准工时。 但是,由于生产、工作等需要,用人单位可以和劳动者协商同意后加班,这是合法的。 但是加班也不是无限制的延长工作时间,用工单位要根据劳动者的身体状况适当延长一至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2、对于特殊行业,例如铁路、航空、邮电、勘探等,符合条件的单位经劳动行政部门的批准,可以实行不同的工作和休息时间。 因此对于特殊岗位,工作时间给予调整至超过8小时是可以的。 3、单位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的,是违法的。 关于加班: 用人单位安排加班需要按规定与劳动者协商,劳动者如不同意,单位无权强行要求加班。 只有在劳动者自愿的情况下才可以安排加班,而且加班时间有限制,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组织职工加班可不受法律规定的条件限制: (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安排加班后还必须按规定支付加班费: (一)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对被盘问人的留置时间自带至公安机关之时起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四十八小时。对于批准继续盘问的,应当立即通知其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对于不批准继续盘问的,应当立即释放被盘问人。经继续盘问,公安机关认为对被盘问人需要依法采取拘留或者其他强制措施的,应当在前款规定的期间作出决定;在前款规定的期间不能作出上述决定的,应当立即释放被盘问人。 讯问和询问的时间规定如下: 1、讯问持续时间一般是不得超过12小时,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 2、询问查证的时间不能超过8个小时,有可能对违法行为人进行行政拘留的,询问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关于询问的法定程序规定,是要求侦查
离职补偿协议签了钱一直不给,劳动者协商索要不成,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通过劳动投诉无法解决的,劳动者只能向当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以仲裁的方式来解决双方的纠纷。
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关于员工事假最长期限问题,劳动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此问题可以由公司与员工签订的具体劳动合同; 或者公司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签订的集体劳动合同中约定,若都没有相关约定的话,员工可以在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与公司平等协商确定。
1、个人借单位款超过3个月属于挪用公款。 2、如果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 3、构成该罪的,并且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下列标准: 法律明确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我国禁止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废水、污水。
正常30日,也可延长至60日。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