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忽职守是犯罪吗?根据事情的严重性进行判断,如果严重就属于犯罪,构成玩忽职守罪。针对这项罪名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该罪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玩忽职守罪是什么意思?
渎职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五条国家机关负责人违法决定,或者指使、授意、强令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履行职责或者不履行职责,构成刑法分则第九章规定的渎职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集体研究”方式实施渎职犯罪的,依照刑法分则第九章的规定追究国家机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对于具体的执行人,要在综合认定其行为性质、是否提出异议、危害大小等情况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和应当判处的刑罚。
第六条以危害结果为条件的渎职犯罪追诉期限,从危害结果发生之日起计算;有数个危害结果的,从最后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之日起计算。
第七条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或者受其委托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的解释》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玩忽职守罪的司法解释,主要目的是从法律上认定玩忽职守罪。认定渎职罪后,司法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理。涉及对当事人具体犯罪事实的认定时,可以考察犯罪构成,符合渎职罪构成要件的,可以认定处罚。
玩忽职守是过失犯罪。公职不保。渎职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主观上由过失构成,但故意不构成本罪。也就是说,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重大损失,主观上是过失造成的,而不是故意。即应当知道自己擅离职守或者玩忽职守,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但是自己玩忽职守,没有预见到,或者虽然已经预见到可能发生,但是凭借自己的知识或者经验认为可以避免,从而造成造成严重损失的危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