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起诉,原告需要准备起诉状和相应的证据。原告去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民事起诉状,原告书写起诉状确实存在困难的,也可以不准备起诉状,直接去人民法院进行口头起诉,原告在递交起诉状时,还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供相应的证据,存在证人的,还必须将证人的姓名和住所告知人民法院。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第一百二十一条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2022-09-21 10:07
民事纠纷原告证据不足应当尽量搜集相关多的证据,然后提交给人民法院,可概括为三点,
1、个别判断,逐个审查。即要对案件的每一个证据的证据力和证明力加以确定,紧紧抓住判断每一个证据的标准,也就是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这项标准,加以权衡,不符合标准的应视为证据不足;
2、运用比较、鉴别、分析的方法,进行综合判断,排除矛盾,凡是矛盾没有得到排除,即可视为证据不足;
3、实物检验的方法,又称实物验证法则。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案件中所有的言词证据,都要有实物证据验证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2021-12-03 14:30
“被告”“原告”是民事诉讼法律概念,是民事案件中与“原告”相对应的当事人。在民事案件中,“被告”与“原告”双方都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不能因为成为“被告”而被视为或者自以为是权利、名誉等受到了损害。
“被告人”“原告人”属刑事诉讼法律概念,是刑事案件中与“被害人”、“公诉人”相对应的当事人。“被告人”一般被指涉嫌刑事犯罪。涉嫌犯罪情节严重的被告人,其人身自由依法受到办案机关的某种限制。然而,我国法律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认定某人为犯罪。所以,即使是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在法院对其作出有罪判决之前,也不能称之为“罪犯”,而只能称为“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
2022-09-24 08:31
被告和原告之间没有优势劣势之分。
被告和原告之间地位上是平等的,原告主张权利,需要用证据支持,被告反驳仍需证据。机会都是均等的。不存在优劣的问题,都是一个事实。
原告的优势:
1、可以选择起诉与否、诉讼的法院、起诉的时间、起诉的案由。
2、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为自己准备证据。
被告的优势:
1、可以不用垫付诉讼费。
2、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抗原告的起诉。
但是我国司法实践中,被告地位比较被动,尤其是刑事诉讼中。但也不能说优势劣势。
2022-11-04 15:22
被告和原告之间没有优势劣势之分。
被告和原告之间地位上是平等的,原告主张权利,需要用证据支持,被告反驳仍需证据。机会都是均等的。不存在优劣的问题,都是一个事实。
原告的优势:
1、可以选择起诉与否、诉讼的法院、起诉的时间、起诉的案由。
2、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为自己准备证据。
被告的优势:
1、可以不用垫付诉讼费。
2、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抗原告的起诉。
但是我国司法实践中,被告地位比较被动,尤其是刑事诉讼中。但也不能说优势劣势。
2022-09-08 09:23
抚养费纠纷原告必须到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的必须到庭的被告,是指负有赡养、抚育、抚养义务和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被告。此外,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如其必须到庭,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也可以适用拘传。当然,拘传的适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拘传的对象必须是负有赡养、抚育、抚养义务和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被告;拘传前必须经过两次合法传唤;被告拒不到庭须是无正当理由。此外,拘传执行前,须告知被拘传人拒不到庭的后果并对其进行教育,如其仍拒不到庭,才能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