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原告”是民事诉讼法律概念,是民事案件中与“原告”相对应的当事人。在民事案件中,“被告”与“原告”双方都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不能因为成为“被告”而被视为或者自以为是权利、名誉等受到了损害。
“被告人”“原告人”属刑事诉讼法律概念,是刑事案件中与“被害人”、“公诉人”相对应的当事人。“被告人”一般被指涉嫌刑事犯罪。涉嫌犯罪情节严重的被告人,其人身自由依法受到办案机关的某种限制。然而,我国法律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认定某人为犯罪。所以,即使是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在法院对其作出有罪判决之前,也不能称之为“罪犯”,而只能称为“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二十一条 一般地域管辖
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2022-08-09 16:03
原告和被告的区别有以下三点:1.原告是指提起诉讼的人,而被告是指被提起诉讼的人。2.原告认为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人,被告是被认为侵害了原告合法权益的人。3.原告是主动提起诉讼而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人,被告是经人民法院依法传唤而应诉的人。中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该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成为原告。
被告是指在刑事案件中,被指控犯罪而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在民事案件中,被指明侵犯原告利益,需要追究民事责任,并经法院通知其应诉的人;在行政诉讼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某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中,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及人员。
2022-09-26 15:33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一般是指:
(1)被害人。被害人是指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2)自诉人。自诉人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是指在公诉案件中因涉嫌犯罪正在被立案侦查和审查起诉的人。
(4)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是指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经济损失,并在刑事诉讼中依法要求赔偿的人,通常是被害人或自诉人,也可以是他们的法定代理人,或死亡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在单位受害的案件中,单位也可以作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请求赔偿。
2022-09-26 15:45
当事人一般指的参与诉讼的人,其中包括原告和被告。
一审,二审,再审期间的当事人称谓不同。
一审期限中称呼为原告,被告;二审期限中称呼为上诉人、被上诉人;再审期限中称呼为再审申请人、被申请人。
2022-09-24 08:31
被告和原告之间没有优势劣势之分。
被告和原告之间地位上是平等的,原告主张权利,需要用证据支持,被告反驳仍需证据。机会都是均等的。不存在优劣的问题,都是一个事实。
原告的优势:
1、可以选择起诉与否、诉讼的法院、起诉的时间、起诉的案由。
2、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为自己准备证据。
被告的优势:
1、可以不用垫付诉讼费。
2、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抗原告的起诉。
但是我国司法实践中,被告地位比较被动,尤其是刑事诉讼中。但也不能说优势劣势。
2022-10-13 09:22
当事人一般指的参与诉讼的人,其中包括原告和被告。一审,二审,再审期间的当事人称谓不同。一审期限中称呼为原告,被告;二审期限中称呼为上诉人、被上诉人;再审期限中称呼为再审申请人、被申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