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造成公司损失赔偿法律依据有:
(1)《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
(2)《劳动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3)《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这里都是对造成损失的赔偿,而非罚款。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因劳动者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可以从工资中扣除赔偿费用,这里并不是对劳动者的处罚,而是对损失的赔偿。
经济损失赔偿的标准: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要求赔偿依据的条件:
(1)证明损失的存在。证明企业确实有实际损失,
一般应为直接损失,比如货物的损毁、客人的索赔。
(2)证明企业的损失与劳动者的行为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3)证明劳动者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劳动者的“一般过失”导致的损失,理论上被认为是属于用人单位的经营风险中的正常用工风险,不要求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而由用人单位自行承担。比如,生产过错中造成的不良率,是任何工人都无法避免的。
认定职工是否存在重大过失,一般会综合考虑职工是否违反法律法规,是否严重违反单位的相关规章规程,是否存在重大的疏忽大意等情形。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百零二条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024-09-02 14:01
因职工失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公司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职工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赔偿可以从职工本人的工资中扣除。具体赔偿标准如下:
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
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此外,如果职工的失职行为严重到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或者劳动纪律的程度,公司还可以选择解除劳动合同。
2022-08-10 11:26
这个就太多了,比如说合同或者侵权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三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2022-11-26 14:43
员工失误造成公司损失,主要以《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的法律依据判断赔偿的。
按照《工资支付暂行规定》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
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赔偿的情况还需要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执行,尤其是为公司造成损失2000元以上的,为重大损失,员工要承担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赔偿损失,应当从如下几个条件考虑:
1.用人单位存在损失;
2.劳动者存在违反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或应当遵守的劳动纪律、职业规范等职务侵权行为;
3.损害与劳动者的违规行为是否有因果关系;
4.劳动者是否有主观过错。
2024-11-21 10:09
1、主观恶性造成的经济损失劳动者应全额赔偿。2、重大过失造成经济损失劳动者应部分赔偿。重大过失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指的是往往不能仅归咎于劳动者,事故与用人单位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方式也存在关联因素,用人单位不能要求劳动者全额承担赔偿责任。3、如果劳动者的一般过失造成经济损失则无须赔偿。
2025-03-15 08:49
职工造成公司损失,公司当然有权要求职工赔偿损失,可以从工资中予以扣除。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