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的起诉书是保密的,不对外公开。但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被不起诉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2021-02-27 09:20
刑事案件的起诉书是保密的,不对外公开。但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被不起诉人。
2021-01-23 19:06
起诉书起草的主体是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和起诉状是有区别的。起诉书一般都是由检察院移送提交给法院的,其中自诉案件当事人写的不叫起诉书,而叫起诉状,但起诉状不一定要本人去法院递交,也可以委托律师代理。
2022-09-05 17:19
有刑事缓刑不能从事涉密岗位。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而根据法律规定,涉密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品行,上岗前,组织人事部门应会同保密工作机构对其国籍、政治立场、个人品行、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现实表现、主要社会关系以及与国(境)外机构、组织、人员交往等情况进行审查。对在岗的涉密人员应定期组织复审,核心涉密人员每年复审一次,重要涉密人员每3年复审一次,一般涉密人员每5年复审一次。涉密人员发生岗位变动或者涉密等级调整的,应当及时进行复审。涉密人员网上行为务必谨慎,不要在互联网上泄露自己的身份、工作性质和国家秘密,切勿与可疑人员交往。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2022-08-12 10:53
有刑事缓刑不能从事涉密岗位。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而根据法律规定,涉密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品行,上岗前,组织人事部门应会同保密工作机构对其国籍、政治立场、个人品行、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现实表现、主要社会关系以及与国(境)外机构、组织、人员交往等情况进行审查。对在岗的涉密人员应定期组织复审,核心涉密人员每年复审一次,重要涉密人员每3年复审一次,一般涉密人员每5年复审一次。涉密人员发生岗位变动或者涉密等级调整的,应当及时进行复审。涉密人员网上行为务必谨慎,不要在互联网上泄露自己的身份、工作性质和国家秘密,切勿与可疑人员交往。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2022-08-22 15:01
刑事案件分为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刑事公诉案件,由检察院代表国家起诉,要求法院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所以,刑事案件的原告人是检察院。只有检察院有权力决定起诉或者不起诉、已经起诉的有权力决定是否撤诉,对法院判决不服有权力决定是否上诉。被害人和政府则没有这些权力。由于检察院的起诉代表国家,所以法庭上起诉方称为公诉人,犯罪嫌疑人则称为被告人。
法庭上的设置,也可以看出各方的法律地位。法官居中,以体现审判中立。检察院官与辩护律师各居法官席的两边,互相对立。公诉人在法庭上的作用是指控犯罪,指控被告人有罪、罪重。辩护人在法庭上为被告人发表辩护意见,为其辩护无罪或罪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