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作伪证需要具体根据伪证的情节、造成的后果确定处罚结果。
在民事或者行政诉讼中作伪证的,一般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罚款、拘留或者判处刑罚。
在刑事诉讼中,故意作虚假证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或者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的,会被开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22-08-12 16:08
作伪证的法律后果,根据法律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5-04-24 09:48
公职人员处分法适用于对违法的公职人员。
政务处分是监察机关对违法公职人员给予的惩戒。公职人员被开除的,自政务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应当解除其与所在机关、单位的人事关系或者劳动关系。
公职人员因不明真相被裹挟或者被胁迫参与违法活动,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减轻、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
2023-09-06 16:47
法律分析:醉酒驾驶会导致下列后果:(一)酒后驾驶酿成交通事故后,给当事人双方直接造成伤害。(二)酒后驾驶造成交通事故后,会给财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受伤者一旦留下终生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生活的自理能力,甚至铁了生命。(三)酒后驾驶造成事故,也会给社会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2024-04-18 10:30
公职人员的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六种。各处分的影响期也不同: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政务处分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政务处分期自政务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计算。
2022-09-22 08:37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是国家监察机关针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管理人员,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其他的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所给予的纪律处分和惩戒。
政务处分的种类为:
(一)警告;
(二)记过;
(三)记大过;
(四)降级;
(五)撤职;
(六)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