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校是私立学校,或者老师公立学校中的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老师与学校之间签订的是劳动合同,属于劳动合同关系;
若是学校是公立学校,老师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属于人事关系。
人事关系一般是指人事行政关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订)》第二条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订)》第九十六条 【事业单位聘用制劳动合同的法律适用】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
2022-08-10 14:55
原告是指民事诉讼中向法院起诉的人。被告是指民事诉讼中被起诉的人。
原告和被告介绍:
原告,是指为维护自己或自己所管理的他人的民事权益,而以自己名义向法院起诉,从而引起民事诉讼程序发生的人。
被告,是指被原告诉称侵犯原告民事权益或与原告发生民事争议,而由法院通知应诉的人。
原告和被告是民事诉讼中最基本的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对立,是民事诉讼得以存在和继续的前提。
原告和被告的类别:
(1)公民作为民事主体,在与他人发生民事争议时,可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或应诉,成为原告或被告。
(2)法人也是民事主体,在与他人发生争议后,也可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或应诉,成为当事人。
(3)其他组织也可以作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4)对于外国人、无国籍人,无论其为自然人还是法人,在我国都可以作为民事主体开展活动,因此也可以成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2021-12-14 10:46
原告是指民事诉讼中向法院起诉的人。被告是指民事诉讼中被起诉的人。
原告和被告介绍:
原告,是指为维护自己或自己所管理的他人的民事权益,而以自己名义向法院起诉,从而引起民事诉讼程序发生的人。
被告,是指被原告诉称侵犯原告民事权益或与原告发生民事争议,而由法院通知应诉的人。
原告和被告是民事诉讼中最基本的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对立,是民事诉讼得以存在和继续的前提。
原告和被告的类别:
(1)公民作为民事主体,在与他人发生民事争议时,可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或应诉,成为原告或被告。
(2)法人也是民事主体,在与他人发生争议后,也可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或应诉,成为当事人。
(3)其他组织也可以作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4)对于外国人、无国籍人,无论其为自然人还是法人,在我国都可以作为民事主体开展活动,因此也可以成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2022-08-10 10:46
养父母与养子女、继父母与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民法典对亲生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继父或者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无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继承权,继子女对继父母也没有法律意义上的赡养义务。
2022-09-24 10:16
法律与道德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同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法律与道德又有显著的区别。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
(1)社会主义道德对法律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价值指导。
第二,社会主义道德对法的实施的促进作用。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法,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的不足。
(2)社会主义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法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原则和要求加以确认,使之具有法的属性。
第二,社会主义法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
2022-09-27 16:44
法律与道德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同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法律与道德又有显著的区别。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
(1)社会主义道德对法律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价值指导。
第二,社会主义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促进作用。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法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的不足。
(2)社会主义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法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原则和要求加以确认,使之具有法的属性。
第二,社会主义法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