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不二审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诉讼法规则,同时也被世界各个主要国家的诉讼法律所公认和确立为一项基础性原则。
具体到“一事不再理”的含义,它强调的是,在实际案件中,当事人不能对同一事务或同一法律关系进行两次诉讼活动;同样地,针对法院而言,只要对原有的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法律关系已做出有效裁判的案件,那么当再有相似事件出现时,不得再次对相同问题作出裁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条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
2023-11-24 14:05
离婚一审和二审的区别,具体如下:1、审级、层级不同。一审适用第一审法院的程序,二审有第二审法院的程序;2、适用程序不同。一审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二审只能适应普通程序;3、任务不同。二审不仅要完成同一程序的详谈任务,解决当事人纠纷,还要监督、检查下一级审判工作的任务;4、裁判的效力不同。一审可以上诉,过了上诉期没上诉的,一审才生效。二审是最终判决,宣告后立即生效。
2025-02-22 10:53
根据简易程序规定,当事人倘若对地方人民法院做出的第一审判决表示不满,有权利在判决文书送达之日起计算十五日之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在此情况下,专门负责二审事务流转的法庭调查并不占据实质性的开庭环节。
另一方面,若当事人对某地方人民法院的第一审裁定持有异议,他们同样享有在收到裁定书之日起计算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权益。
至于二次审判中法庭调查是否符合开庭条件,主要考虑的因素在于案件本身性质以及所涉及的内容。
对于涉及到国家机密、夫妻双方隐私或者其他较隐蔽话题等问题的案件,通常会选择采取书面审理的方式;反之,泄露信息较少并具有公开意义的案件则更倾向于采用开庭问询的方式予以解决。
2023-03-08 16:11
发回重审是二审法院经过对一审上诉案件审理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一审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或者一审判决遗漏当事人、诉讼请求等四种事由,而由二审法院作出撤销一审判决的裁定,将案件重新发回一审法院进行审理的审判制度。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两审终审制度。所谓两审终审制度是指某一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所以二审确实是终审。
二审又称上诉审程序,是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上诉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就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理时,所应当遵循的步骤和方式方法。
综上所述,你的你问题有得到解答吗!
2022-08-10 16:03
依据是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先刑后民原则是指在一个案件中,出现可能同时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的情况时,应当优先审理刑事法律关系。一案不两立是指一个案件通过立案后就进入诉讼程序,就不可能再次立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批复如下:人民法院依据原告起诉时所提供的被告住址无法直接送达或者留置送达,应当要求原告补充材料。原告因客观原因不能补充或者依据原告补充的材料仍不能确定被告住址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向被告公告送达诉讼文书。人民法院不得仅以原告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被告住址为由裁定驳回起诉或者裁定终结诉讼。因有关部门不准许当事人自行查询其他当事人的住址信息,原告向人民法院申请查询的,人民法院应当依原告的申请予以查询。原告在起诉过程中提供详细准确的被告资料对于法院及时送达,通知应诉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原告提供的信息不确切,人民法院不得仅以原告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被告住址为由裁定驳回起诉或者裁定终结诉讼。而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如公告送达等)予以送达,同时如果原告因客观情况无法提供被告信息的,法院可依申请予以查询。这样就充分保障了原告的利益,避免被告逃避责任。
2022-08-11 11:36
依据是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先刑后民原则是指在一个案件中,出现可能同时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的情况时,应当优先审理刑事法律关系。一案不两立是指一个案件通过立案后就进入诉讼程序,就不可能再次立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批复如下:人民法院依据原告起诉时所提供的被告住址无法直接送达或者留置送达,应当要求原告补充材料。原告因客观原因不能补充或者依据原告补充的材料仍不能确定被告住址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向被告公告送达诉讼文书。人民法院不得仅以原告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被告住址为由裁定驳回起诉或者裁定终结诉讼。因有关部门不准许当事人自行查询其他当事人的住址信息,原告向人民法院申请查询的,人民法院应当依原告的申请予以查询。原告在起诉过程中提供详细准确的被告资料对于法院及时送达,通知应诉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原告提供的信息不确切,人民法院不得仅以原告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被告住址为由裁定驳回起诉或者裁定终结诉讼。而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如公告送达等)予以送达,同时如果原告因客观情况无法提供被告信息的,法院可依申请予以查询。这样就充分保障了原告的利益,避免被告逃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