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根据《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文化和旅游部不定期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每五年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一次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效评估,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布。不定期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每五年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一次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效评估,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布。
法律依据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 文化和旅游部不定期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每五年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一次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效评估,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布。
2022-08-11 10:48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每五年进行一次建设成效评估。根据我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规定,文化和旅游部不定期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每五年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一次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效评估,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布。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费,应当纳入省市级当地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并作为重要评估指标。
2022-08-11 15:11
每五年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一次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效评估。根据我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规定,文化和旅游部不定期,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每五年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一次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建设成效评估,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布。
另外,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依据总体规划,每年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建设工作成效开展自评。
2021-12-21 11:12
“湿地保护区属于生态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具体来说,生态保护红线可划分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限。
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不应突破的最高限值。其中土地资源利用红线,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土地资源有序利用,与保护的用地配置要求,使耕地、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022-12-01 09:08
“湿地保护区属于生态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具体来说,生态保护红线可划分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限。
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不应突破的最高限值。其中土地资源利用红线,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土地资源有序利用,与保护的用地配置要求,使耕地、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022-11-29 11:15
“湿地保护区属于生态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具体来说,生态保护红线可划分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限。
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不应突破的最高限值。其中土地资源利用红线,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土地资源有序利用,与保护的用地配置要求,使耕地、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