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瞒事实一般不会构成犯罪,但是会被拘留或者罚款。
《刑法》上的虚构事实,就是指捏造并不存在的事实,骗取他人信任,可以是虚构全部的事实,也可以是虚构部分事实。隐瞒真相则是指掩盖客观存在的某种事实,这种事实如果为他人知道,便不会将财物交给犯罪分子。
欺骗是指在双方平等及信息共享的情况下以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真相,故意施诈使人上当。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 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人民检察院起诉书、人民法院判决书,必须忠实于事实真象。故意隐瞒事实真象的,应当追究责任。
2022-08-11 11:01
隐瞒事实一般不会构成犯罪,但是会被拘留或者罚款。
《刑法》上的虚构事实,就是指捏造并不存在的事实,骗取他人信任,可以是虚构全部的事实,也可以是虚构部分事实。隐瞒真相则是指掩盖客观存在的某种事实,这种事实如果为他人知道,便不会将财物交给犯罪分子。
欺骗是指在双方平等及信息共享的情况下以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真相,故意施诈使人上当。
2022-08-11 13:51
诈骗罪成立的起点是欺骗行为,即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是否实施了此类行为,系认定构成诈骗犯罪的关键,不具备这一特征的,不能以诈骗罪定罪量刑。因此,正确理解“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内涵是认定诈骗罪的基础与关键。
所谓“虚构事实”是指凭空捏造或者编造不存在的虚假事实,而“隐瞒真相”是指掩盖本来存在的客观事实即真实事实,使被害人陷入认识错误。这就要求将“事实”的概念厘清,以及案件所涉的“事实”是否本来存在或者可以被推断存在,成为认定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关键因素。
2024-04-12 11:47
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因投身于赌博活动而向他人借款,这并不被认定为诈骗犯罪,而是人们所普遍接受和谅解的一种欺诈行为。
具体来说,1、所谓的“诈骗罪”是指一种在以非法占有为意图的驱使下,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来从公共或是私人财产中获取较高数额的财物的违法行为。
2、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诈骗罪的侵犯对象并非仅仅指向那些试图通过此类手段来骗取其它非法利益的人员。
3、换个角度来看,诈骗罪的施害范围还应当包括排除诸如金融机构等服务机构的贷款项目。
2022-09-16 16:02
直接辞职走人的后果:如果因为劳动者的离职给用人单位造成一定损失的,用人单位是可以要求劳动者进行一定赔偿的。
劳动者不办理离职手续直接走,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者自离,劳动者没有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可能没有办法办理社保转移等事宜,需要劳动者回原用人单位办理离职手续。
2022-04-12 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