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辞退员工的赔偿金是按劳动者近期12个月的实际发的平均工资算的。
那么哪些情况下,辞退员工是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呢?
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如下:
1、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2、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3、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等。
也就是除了这些之外,辞退员工都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那么经济补偿金最多补几个月的呢?
根据法律的规定,用人单位向员工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最高不得超过144个月,按照规定,如果员工的月度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的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所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度平均工资3倍的,则用人单位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照职工的月度平均工资3倍的金额进行支付,且最高的补偿年限最高不得过12年。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经济补偿按照员工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其中工作每满1年需向员工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对于满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则按照1年计算;针对未满6个月的,则统一按照0.5个月的工资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
综上所述,被无理由辞退的经济补偿金是按照解除合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的,而不是按照基本工资来计算的,理论上经济补偿金最多可以补偿144个月,但是具体的补偿月份需要根据劳动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您明白了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订)》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的计算】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订)》第四十八条 【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 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2025-03-27 15:23
1、开除赔偿的工资,是用劳动者的正常出勤天数乘以其日均工资。如果用人单位是违法开除职工的,则还要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给劳动者赔偿金,该经济补偿标准则是劳动者在单位工作每届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的工资等。
2、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2024-09-25 10:58
遵循劳动法规相关规定,经济补偿将根据劳动者在我司服务年限与商定工资来确定,具体如下:凡服务期满一整年后,我们负责发放一个月的工资;若为六个月到满一年之间,只需发一个月;而如果仅服务了半年或不足半年时间,则只需要发放半个月的工资作为经济补偿。
同时,工资计算将以员工在解除合同时的最近12个月份的平均工资为基准进行衡量,上限为不超过12个月。
此外,针对劳动者月工资显著高于我司所在地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开发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情况,对其发放经济补偿的标准,需按照更高级别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数额的标准执行,但整体发放年限必须控制在最多不超过12年内。
2024-10-22 09:27
1、劳务派遣工被辞退,如果是违法辞退的,则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来赔偿,即劳务派遣工在单位每工作满一年的,赔偿一个月的工资;
2、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工资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则赔偿半个月的工资。
2022-11-22 08:40
车祸伤残赔偿不可以按本人的工资算。车祸伤残等级赔偿标准按照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标准乘以二十年来计算。不同伤残等级赔偿的比例不同,一级是赔偿百分之一百,二级是赔偿百分之九十,三级赔偿百分之八十,往下的伤残等级赔偿比例以此类推。车祸伤残赔偿的项目具体有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残疾赔偿金等等。
2022-09-07 13:38
车祸伤残赔偿一般不可以按本人的工资算,交通事故伤残赔偿金要根据法律规定办理,参考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条 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相关计算标准,依照前款原则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