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领域网签就是交易双方签订合同后,到房地产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并公布在网上。然后会给个网签号,用户可以通过网签号在网上进行查询。网签是为了让房地产交易更加透明化,防止"一房多卖",签合同后可以撤销。一般的"网签"程序是:交易双方当事人根据网上公示的商品房定金协议或买卖合同文本协商拟定相关条款→由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网上签约系统,打印经双方确认的协议或合同→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在电子楼盘表上注明该商品房已被预订或签约。
大家首付以后,开发商会给你开个首付款发票,是正规发票,而不是收据。至于能不能签合同,那就要看银行的贷款能不能批下来,符合条件的,可以签合同。签合同也是你跟售楼处商议好的一个时间,一般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具体时间每个售楼处几乎差不多。贷款下来以后,可以签合同,到时候会开一张购房合同发票给你的,只要你买的房子房管局没备案,任何时候都可以签合同。
法律依据:《房屋登记办法》
第八十六条
房屋所有权依法发生转移,申请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登记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三)房屋所有权证书;
(四)宅基地使用权证明或者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明; (五)证明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材料; (六)其他必要材料。
申请村民住房所有权转移登记的,还应当提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转移的证明材料。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的,还应当提交经村民会议同意或者由村民会议授权经村民代表会议同意的证明材料。
2020-12-23 14:37
一般在二十天内可以审批下来。公积金办理贷款,工作人员一般就是告诉你十天十个工作日,也就是二十天。首先拿着你的购房合同和公积金卡。户口本,身份证,去公积金递交。审核一般在3至5个工作日。审核结束后去公积金,签借款合同,然后等待放款。
法律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1、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
2、离休、退休的;
3、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
4、出境定居的;
5、偿还自住住房贷款本息的;
6、租房自住的;(职工本人及配偶在北京市无自有住房且租住公共租赁住房或商品房,可提取夫妻双方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
7、生活困难,正在领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8、遇到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生活严重困难的;
9、进城务工人员,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
10、在职期间判处死刑、判处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刑期期满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
11、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的;
职工符合本办法第四条1、5、6、7、8情形提取住房公积金的,配偶可以同时提取本人账户内的住房公积金。
2020-09-24 14:32
不一定能。这个要与开发商协商,因为一般交了首付后,购房合同或认购合同上写的很清楚,如果单方面退房的话赔偿对方购房总价的20%作为违约金。如果开发商同意的话就可以退,如果不同意的话你就只能和开发商协商,你把房子转给别人,让别人买你这个房子,如果只是单纯的退款的话,估计开发商一般都不会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三条规定: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买受人以担保贷款方式付款、因当事人一方原因未能订立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并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事由未能订立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并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当事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出卖人应当将收受的购房款本金及其利息或者定金返还买受人。
2022-10-28 15:04
交完首付没签合同是否可以退,要看开发商是否同意。如果开发商同意,那么可以退。开发商不同意的,不能退。要求退房的,有2种解决方法。分别是:1、让业主直接和开发商协商解除合同,并让开发商按照双方协商内容退还首付款;2、协商不成的,业主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要求退还首付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2022-08-25 16:19
买房交了首付,不想买了想退房,是不行的。因为买卖合同是合法有效的,不能随意解除。
如果经过协商,对方同意解除合同,可能买房人也要承担一定的违约责任,赔偿对方的损失。
2022-09-28 11:45
医疗保险的生效时间,与投保的具体险种有关系:
1、社保:参保后的次月即可生效,看病可报销,不过断缴3个月后则不能继续报销;
2、新农合:一般是每年的9-11月购买,次年1月1日生效;
3、商业医疗保险:一般都有犹豫期,犹豫期过后生效,具体多久看具体保险产品条款,有10天、30天、60天等。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参保人员在协议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参保人员确需急诊、抢救的,可以在非协议医疗机构就医;因抢救必须使用的药品可以适当放宽范围。参保人员急诊、抢救的医疗服务具体管理办法由统筹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