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的主体资格则是对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而言的,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关系的参与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能否作为经济合同的主体,关键是看它是否取得合法经营的资格。 凡是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就有进行民事活动、自主经营的权利,从而也就取得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资格,自然能够以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出现,签订经济合同,从某个角度上讲,我国的经济体制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行政诉讼案件原告的主体资格认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条件:1、行政案件的原告受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2、具体行政行为符合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3、被诉的行政行为可能对原告造成一定的影响。
歇业后至清算程序结束和注销登记前已经歇业的企业具备民事诉讼的主体资格。债权人主张实际控制人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公司在清算期间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的,由公司登记机关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
滥用职权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国家机关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各级行政机关和各级司法机关,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中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诉讼主体资格法律依据是: 当事人诉讼权利能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进行诉讼。 其他组织由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诉讼。
首先,建设工程合同主体应具有一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建设工程合同的主体一般应为法人单位。 二是资质证书。 所承包的工程范围应与该企业的级别范围相符。 三是承包人在施工所在地建筑管理部门办理的施工许可手续。 外地施工企业进入本地区施工,应根据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施工许可证。 对建设工程合同主体资格的审查,一般应包括上述内容。 合同当事人也应当符合上述条件。
首先,建设工程合同主体应具有一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建设工程合同的主体一般应为法人单位。 二是资质证书。 所承包的工程范围应与该企业的级别范围相符。 三是承包人在施工所在地建筑管理部门办理的施工许可手续。 外地施工企业进入本地区施工,应根据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施工许可证。
工商部门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行为属于对企业的行政处罚行为,只是对企业法人经营资格的强行剥夺,本质上是对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一种限制,即限制其只能围绕清算进行活动,但并不等于企业法人资格的消灭。 只有当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后,企业法人才归于消灭。 因此企业法人被注销前,在诉讼中完全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其仍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清算范围内的活动,包括起诉、应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