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 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死缓是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的简称,是我国特有的刑罚执行制度。一般认为死缓不是独立刑罚,只是死刑的执行方式,它对于缩小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范围,促使罪犯改过自新具有重要意义。 宣告死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应当判处死刑,即根据刑法的规定与罪行的严重程度,应当判处死刑。 (二)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即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不立即执行死刑。 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
罚金属于附加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关于刑罚种类的相关规定,我国的刑罚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其中附加刑包括(一)罚金;(二)剥夺政治权利;(三)没收财产。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附加刑一般依附于主刑适用,但也可以依法独立适用。在判处罚金时,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刑罚具体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其中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应当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应当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销售金额在二十五万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数额巨大”,应当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一般对于二级轻伤就会涉嫌故意伤害罪,会依法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取得被害人谅解书,可依法进行缓刑。对于缓刑的使用条件是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的表现,同时没有再次犯罪的危险。但是判处了缓刑的犯罪份子,如果有附加刑,则继续执行附加刑。
故意打人致人轻伤构成故意伤害罪,最少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轻伤,是指由于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一定程度的损害或部分功能障碍的损伤。
以下刑罚不适用于减刑: 1、对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一般不适用减刑。 2、如果在缓刑考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予以减刑,同时相应的缩减其缓刑考验期限。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相应缩减的缓刑考验期限不能低于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不能少于两个月,判处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不能少于一年。
再审是否可以加重原审被告人的刑罚,可以分为两类情况: 一、检察院抗诉的案件,再审可以加重原审被告人的刑罚。检察院针对生效的刑事判决、裁定提出的抗诉,相当一部分是经过复查被告人的申诉之后,支持被告人的申诉而提出的,在这种有利于被告人的抗诉中,再审可否加重被告人的刑罚暂无定论。 二、检察院抗诉以外的案件,再审一般不得加重原审被告人的刑罚。一般不得加重原审被告人的刑罚,简单来讲就是原则上不得加重,只要没有检察院抗诉的再审案件是不能加重处罚的。
提起公诉不一定会被判刑。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在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对于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需要进行审查,认为犯罪事实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我国法律规定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在审判阶段,人民法院对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经过审理后,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因此,对于公诉机关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而提起公诉的案件,经过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后,依然有可能做出无罪判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