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法总则和合同法是紧密相连,合同法在进行制定的时候以民法总则为依据;同时两者又有着比较严格的区别的。 【法律依据】 《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
一、诉讼时效届满只是使义务人享有抗辩权。 二、关于抗辩权的行使,义务人必须主张,否则不会发生效力,因为抗辩权是一种权利,如果不行使,不会发生效力。 三、抗辩权发生的效力只是使请求权陷入障碍,而非使请求权消灭。 四、“同意履行”只需要作出同意履行的表示即可,一旦作出同意履行的表示,即可使诉讼时效重新起算。 【法律依据】 《民法总则》第一百九十二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 民法总则中对胎儿的利益保护有生命权,健康权,财产继承权,受遗赠权的规定。 《民法总则草案》第十六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未存活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从其失去音讯之日起计算。 【法律依据】 《民法总则》第四十条规定,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 《民法总则》第四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从其失去音讯之日起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自战争结束之日或者有关机关确定的下落
《民法总则》中关于见义勇为的规定有: 一、第一百八十三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二、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法总则》第115条: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新民法总则诉讼时效计算的规定: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民法总则第110条是关于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不得非法侵害自然人个人信息的规定。 【法律依据】《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个人信息。
民法总则第14条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平等。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资格平等地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不受有无行为能力的限制。 【法律依据】 《民法总则》第十四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民法总则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监护。 《民法总则》第三十五条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