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刑事与民事可以一起诉讼,这就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2、附带民事诉讼就其解决的问题而言,是物质损失赔偿问题,与民事诉讼中的损害赔偿一样,属于民事纠纷,但它和一般的民事诉讼又有区别,有着自己的特殊之处。
1、民事诉讼时效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算。 2、一般情况下,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3、诉讼时效是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因年龄、智力或精神健康状况等原因,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自然人。根据中国《民法典》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某些行为是有效的,而其他行为则需要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认。以下是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有效行为的具体规定: 1. 纯获利益的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接受赠与、奖励等,这些行为不需要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2. 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 年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购买小额文具、食品等日常消费行为。 智力或精神健康状况较好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事务处理。 3. 需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的行为 对于超出上述范围的民事法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必须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后才有效。例如: 签订较大金额的合同。 处分重大财产。 进行复杂的法律行为(如签订借款合同、租赁合同等)。 4. 紧急情况下的行为 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其实施的某些行为即使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也可以视为有效。例如,在突发疾病时签署医疗急救同意书。
民事连带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 共同侵权: 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1168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举例: 甲、乙共同殴打丙致伤,甲、乙需对丙的损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 共同危险行为: 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1170条规定,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举例: 甲、乙在楼顶扔石头,其中一块砸伤丙,但无法确定是谁扔的,甲、乙需承担连带责任。 3. 保证担保: 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688条规定,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和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 举例: 甲向乙借款,丙作为保证人约定承担连带责任,若甲无法还款,乙可要求丙偿还全部债务。 4. 合伙债务: 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973条规定,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清偿合伙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合伙人,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举例: 甲、乙合伙开店亏损,债权人可要求甲或乙偿还全部债务。 5. 代理关系中的连带责任: 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164条、第167条规定了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在特定情况下需承担连带责任。 举例: 代理人明知代理事项违法仍实施,或被代理人知道代理行为违法未反对,代理人和被代理人需承担连带责任。 6. 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 举例: 《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特别法中也规定了特定情形下的连带责任。 总结: 连带责任意味着每个责任人都需对全部债务或损害承担责任,债权人有权要求任一责任人履行义务。责任人承担责任后,可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1、当事人被起诉的,可以和起诉人进行协商;起诉人愿意协商处理的,可以让起诉人进行撤诉,然后按照协议处理该民事纠纷。 2、起诉人不愿意和当事人协商处理的,当事人应当积极应诉,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辩状、证据。
1、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后不能再提起民事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2、因为已经赔偿说明已经履行了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或调节,另行再提起诉讼违反了“一事不二理”的民事诉讼原则; 3、如果对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不满意,可以在上诉期内提出上诉,超出了上诉期的可以依法申请再审。 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申请再审,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
三年。 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民事案件二审结束后,一般不能直接转为刑事诉讼。但若发现新的刑事犯罪线索且符合立案标准,可另行启动刑事诉讼程序,二者相互独立且并行不悖。 法律分析 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独立性 民事诉讼解决平等主体间的民事争议(如合同、侵权),刑事诉讼则追究犯罪行为。民事判决结果原则上不阻碍刑事诉讼的启动,但需满足以下条件: 新事实或证据:民事审理中未发现的犯罪线索(如二审后才发现对方存在伪造证据、诈骗等行为); 符合刑事立案标准:需达到《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的“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立案条件。 民事判决的既判力范围 民事二审判决对民事权利义务的终局认定,不影响刑事诉讼对同一事实中犯罪行为的独立审查。例如: 案例中第三人因职务侵占罪被刑事判决,但民事法院仍可认定其行为构成表见代理,判令银行承担民事责任; 刑事追赃退赔后,民事赔偿不足部分仍可通过民事诉讼主张(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第10条)。 程序衔接与实务操作 若民事案件审理中发现犯罪线索,法院可依职权移送公安机关(《刑事诉讼法》第111条); 若民事二审后当事人发现新证据,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而非直接“转化”程序。
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列出,让用户容易理解。同时,给出法律依据,增强权威性。可能还需要提醒用户,具体情况可能因个案而异,建议咨询专业律师获取准确意见。
民事案件不会直接转化为刑事案件。 在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诉讼参与人因违反诉讼、执行程序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这种刑事案件并不是民事案件的转化。 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中,发现有犯罪行为的可以直接移送有关部门进行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