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 职务犯罪特征: 1、犯罪动机的伪装性; 2、谋略上的“合法性”; 3、占有上的贪婪性; 4、对社会腐蚀危害性。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
税务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包括: 1、占有型职务犯罪。 2、渎职型职务犯罪。 3、交易型职务犯罪。 4、徇私舞弊型职务犯罪。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
职务犯罪五年减刑的规定根据《刑法》第七十八条,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职务犯罪自首的认定: 1、主动投案交代自己罪行应认定为自首。 2、没受调查交代自己罪行应认定为自首。 3、交代不同种类罪行应认定为自首。 4、交代查证不实之外罪行应认定为自首。 5、交代没达追诉标准罪行之外罪行应认定为自首。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
职务犯罪的特征: (一)犯罪动机的伪装性。 (二)谋略上的合法性。 (三)占有上的贪婪性。 (四)对社会腐蚀危害性。 职务犯罪的危害: (一)动摇国家政权的根基。 (二)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危害国家政权的法治基础。 (三)职务犯罪对政府现代化运作形成阻碍。 (四)破坏市场经济及其发展。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国
职务犯罪的办案流程: 1、案件的受理; 2、初查和立案; 3、侦查; 4、审查逮捕。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
我国国家赔偿中的职务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审判机关依据检察机关。 【法律依据】 《国家赔偿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本法规定的赔偿义务机关,应当依照本法及时履行赔偿义务。
征地拆迁职务犯罪的惩罚标准如下: 1、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4、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法律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及房屋征收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中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
不得超过两届的职位有全国人大委员长、副委员长、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 《宪法》第六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它行使职权到下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新的常务委员会为止。 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职务侵占数额已经达到的法律上数额且以上,并且拒绝退还相关财物属于刑事案件。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