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刑事拘留转为逮捕后,应当由检察机关审查后进行起诉,并由审判机关进行司法判决。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刑事拘留期限,不可能有6个月。拘留到期后,可以变更刑事强制措施,比如批捕。拘留时间短,并不意味着刑事责任轻。对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一般要经过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判决等程序,以确定行为人有没有罪,有什么罪,应当追究什么刑事责任。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不一定用手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八条人民警察依法执行下列任务,遇有违法犯罪分子可能脱逃、行凶、自杀、自伤或者有其他危险行为的,可以使用手铐、脚镣、警绳等约束性警械: (一)抓获违法犯罪分子或者犯罪重大嫌疑人的; (二)执行逮捕、拘留、看押、押解、审讯、拘传、强制传唤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形。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警械,不得故意造成人身伤害。
从法律意义上讲,公安部门不能直接逮捕犯人,逮捕犯人需要经检察院或人民法院的批准。刑事案件立案之后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先进行刑事拘留,根据案件的初步侦查情况确定案件的社会危害性大小,最长三十天移送检察院申请批准逮捕,如果检察院作出批捕决定的,则就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逮捕之后再由公安机关继续刑事侦查。
刑事拘留15天放人概率无法判断,刑拘一般最多37天必须放人。 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审查后,根据案件情况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需要逮捕的,在拘留期限内,依法办理提请批准逮捕手续; 二、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不需要逮捕的,依法办理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手续后,直接向人民检察院移送起诉; 三、拘留期限内未能查清犯罪事实的,依法办理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手续后,继续侦查; 四、撤消案件的,释放被拘留人,发给释放证明。
被刑事逮捕不一定会坐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经过了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过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盗窃抓人需要以下证据: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盗窃行为时的犯罪工具;2、赃款、赃物等物证的实物及照片;3、居民身份证明和户籍证明;4、被害人对被盗物品及物品特征的陈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检察院逮捕后,一般三个月内起诉。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院在批准逮捕之后,公安机关一般的侦查期限为2个月,但是如果涉及的案情较为复杂的话,那么经过批准之后时限,可以延长最长7个月。公安机关在侦查完毕之后,会把案件移交给检察院审查起诉,审查起诉的时间一般为一个月,所以需要一个月内向法院起诉,但是如果检察院认为案情调查结果不清楚的,可以要求公安机关进行补充侦查,补充侦查时间为1个月,一般可以补充侦查两次。
不批准逮捕的情形:1、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2、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如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还没有满十四周岁或者犯罪行为属于正当防卫的行为等;3、犯罪行为人虽然有犯罪行为,但依据有关规定犯罪行为还没达到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量刑情节。
公安机关拘留的期限最长是37天,拘留后应当在24小时内送往看守所羁押。拘留期满后,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依法逮捕的,仍旧在看守所羁押。根据法律规定,不同的案件情况不一样,如果是普通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看守所羁押的期限一般是半年以下,然后判决后送往监狱服刑。当然,根据案情不同,也有例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