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有下列权利: 一、对显名股东无权处分的追偿权。 二、认可隐名股东的投资收益。 三、对于显名股东的无权处分,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隐名股东会构成抽逃出资罪。抽逃出资罪的犯罪主体就是公司的发起人和股东,隐民股东虽然没有登记在公司的股东,但这并不影响其是公司股东的事实,既然是公司股东就符合抽逃出资罪的构成主体,所以只要隐名股东存在抽逃出资的行为,并且抽逃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就会构成该罪。
可以双方协议对隐名股东进行赔偿,如果协商不一致,那么可以向法院起诉。 首先提起确认股东资格之诉,确认股东资格之诉的方式是以公司与显名股东为被告,其他股东为第三人,自己作为原告向人民法院主张;然后再依法行使股东权利或者直接依据协议起诉显名股东要求返还分配红利。
按下列原则确认股东资格: 1、当实质性证据与形式化证据发生冲突时,应优先适用形式化证据来认定股东的资格。 2、在对外关系上,工商登记是对抗第三人最主要的证据。 3、在对内关系,应当以股东名册和公司章程记载为认定股东资格的依据;如果公司章程记载与股东名册记载的内容发生冲突,原则上应坚持公司章程优先适用的原则处理。
隐名股东协议无效的情况:1、代持协议一方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2、侵害其他股东有效认购权的;3、协议程序、形式、内容违反法律规定的;4、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而转让股权的;5、其他无效情况。
通常情况下,对于隐形股东的“实质性显明”所需的程序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首先,目标公司应当召开全体股东会议并通过相应的决议案,明确同意显现股东将其持有的股份转让予隐名股东。
隐名股东对公司承担责任。 隐名股东作为公司的实际出资人,虽然其姓名或名称并未记载于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但其出资行为及在公司中的实际作用不可忽视。
隐名股东主要有以下风险: 第一,隐名股东不具有公司股东身份,不能亲自行使公司股东的权利,如投票表决权; 二是隐名股东所拥有的权利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而显名股东登记在公司文件中,可以处分或滥用股东权利,因此隐名股东的权益可能会受到恶意损害,如未经隐名股东同意将股权转让给第三人等; 第三,隐名股东很难证明与明名股东的关系,容易引起纠纷。如果双方未签订合同或签订合同但未注明出资与持股关系,隐名股东很难证明身份,从而引发纠纷。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隐名股东要确认股东资格需要向人民法院提出的登记为公司股东的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隐名股东要确认股东资格首先要公司及其股东均认可隐名出资人股东身份,隐名出资人确属实际出资且以股东身份行使股东权利的,隐名出资人可直接要求公司确认股东资格,并办理股权变更登记。
隐名股东可以通过签订股份转让协议转化为显名股东。但是首先须征得公司其他股东的过半数同意。步骤如下: 1、公司召开股东会(股东大会),通过决议,允许当前显名股东将股权转让给隐名股东。同时,其他股东出具放弃优先购买权声明; 2、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 3、隐名股东到当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印花税在地税部门,所得税个人在地税部门,单位在国税部门); 4、提交公司相关文件,交纳税费,办理完税凭证; 5、股东到工商登记机关办理股权变更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