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拖欠工资的认定需结合支付周期、金额和逾期时间判断。若用人单位未按约定或法定标准足额、按时支付工资,劳动者可主张拖欠的工资及50%-100%的赔偿金,部分情形还可要求额外经济补偿。
一、工厂拖欠工资的认定标准支付周期与时间
工资应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具体日期由双方约定(如每月10日)。
若未按约定日期支付且无正当理由(如自然灾害、资金链断裂等不可抗力),即构成拖欠。
部分地区允许合理“宽限期”(如5天),但超过宽限期仍未支付的,视为拖欠。
支付金额不足
实际支付工资低于劳动合同约定数额,或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属于未足额支付。
例如:约定月薪5000元,实发4500元且无合理理由,差额部分视为拖欠。
非法抵付或克扣
以实物、有价证券等非货币形式支付工资(法律允许的除外),或无故克扣工资(如迟到罚款超过合理比例),均属拖欠行为。
二、拖欠工资的赔偿与补偿计算拖欠工资本金
用人单位需补发全部未支付的工资,包括正常工资、加班费及法定福利(如社保公积金)。
若工资低于最低标准,需补足差额部分。
加付赔偿金(50%-100%)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5条,用人单位逾期不支付工资的,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其按应付金额的50%-100%加付赔偿金。
例如:拖欠工资1万元,最高需额外支付1万元赔偿金。
经济补偿金(25%)的特殊情形
若因用人单位过错(如恶意克扣、无正当理由拖欠)导致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可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工作每满1年补偿1个月工资)。
注意:语料中提到的“25%经济补偿金”源于已废止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现行法律中需依据《劳动合同法》主张经济补偿或赔偿金。
三、维权步骤收集证据
劳动合同、工资条、银行流水、考勤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明劳动关系和拖欠事实。
协商与投诉
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要求限期支付。
协商无果的,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时效:2年内),由行政部门责令支付。
申请劳动仲裁
对投诉结果不满的,可在1年内申请劳动仲裁,主张拖欠工资及赔偿金。
仲裁结果可强制执行,用人单位拒不履行的,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注意事项时效限制
劳动仲裁需在拖欠行为发生后1年内提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
区分赔偿类型
赔偿金(50%-100%):适用于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后仍不履行的情形。
经济补偿金:适用于用人单位过错导致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形。
最低工资标准
查询当地最新最低工资标准(如2023年广州市为2300元/月),确保主张差额有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七条 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仲裁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2025-04-30 14:29
试用期员工依法享有请假权利,请假需遵循用人单位制度流程,用人单位不得因试用期身份剥夺员工合法休假权。若请假遭无理拒绝或因此被违法辞退,员工可通过劳动仲裁维权。
平等保护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休息休假权,试用期员工与正式员工权利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明确,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员工权益受完整保护。
具体休假类型:
病假:凭医疗机构证明可申请,工资按《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80%)。
事假:用人单位可自主规定是否批准及是否扣薪,但不得禁止合理事由(如直系亲属重病、紧急事务)。
法定假:婚假、产假、丧假等依法带薪,试用期员工同等适用(如《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2025-04-30 14:26
空白劳动合同通常无效,但司法实践中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如双方实际履行合同内容)认定部分有效或视为有效。即使合同被认定无效,劳动者仍有权主张劳动报酬等权益。
空白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对劳动者:
用人单位可能事后填写不利于劳动者的条款(如降低薪资、延长工时);
劳动者在争议中举证困难,需依赖其他证据(如工资流水、考勤记录)证明实际约定。
对用人单位:
可能面临支付双倍工资的风险(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未签完整合同);
若合同被认定无效,仍需支付劳动报酬并承担工伤、社保等责任(《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八条)。
2025-04-30 14:22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得以“无过失性辞退”(如不能胜任工作)或“经济性裁员”为由解除合同。但合同到期终止属于法定终止情形,需结合伤残等级处理
一至四级伤残(完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需保留劳动关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按月领取伤残津贴至退休,合同到期不得终止。
五至六级伤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除非职工本人提出终止,否则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合同。合同到期后,劳动关系仍应维持。
七至十级伤残(轻度伤残)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合同到期可以终止,但用人单位需支付: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
2025-04-25 17:26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最长期限在法律上无明确限制,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但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可能需转为无固定期限合同。
一、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协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三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法律未设定最长期限。实践中常见合同期限为1-5年(如3年或5年),但双方也可根据实际需求签订更长期限(如10年或以上)。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转换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若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应当订立或续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
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且劳动者不存在严重违纪、不胜任工作等法定解除情形,劳动者提出或同意续订的。
提示:若用人单位在第二次固定期限合同到期后拒绝续签,可能构成违法解除,需承担赔偿责任。
2025-04-24 10:47
工伤职工辞职是否享有经济补偿金需分情况讨论:
主动辞职:若用人单位无过错(如未拖欠工资、未违法用工),通常无经济补偿金;但若因用人单位过错(如未缴社保、未提供劳动保护等)被迫辞职,可主张经济补偿金。
被动辞职或协商解除:用人单位提出解除或双方协商一致解除,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伤残待遇:无论辞职原因,若经劳动能力鉴定构成伤残等级,离职时可获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