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因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如拖欠工资、未缴社保、强迫劳动等)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的,可通过收集证据 → 书面通知解除 → 协商/调解 → 劳动监察投诉 → 劳动仲裁 → 诉讼的流程维权,主张经济补偿或双倍赔偿。
一、维权核心步骤1. 全面收集证据劳动关系证明:劳动合同、工资条、社保缴纳记录、考勤记录等;
单位违法证据:拖欠工资的银行流水、未提供劳动保护的现场照片、强迫加班记录、违法规章制度文件等;
解除通知凭证:书面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需注明解除原因为单位违法)及送达记录(如快递单、签收记录)。
2. 书面通知解除合同以书面形式(如EMS邮寄、邮件等)告知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明确解除原因(如引用《劳动合同法》第38条);
保留送达凭证,避免单位否认收到通知。
3. 优先协商与调解与单位协商支付经济补偿、结清工资等;
协商失败可申请企业或街道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
4.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携带身份证、证据材料到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要求责令单位支付工资、补缴社保等;
适用于简单争议(如欠薪),处理周期较短。
5. 申请劳动仲裁仲裁请求:可主张经济补偿(N倍月工资)、赔偿金(2N倍月工资)、拖欠工资、未休年假补偿等;
时效:需在解除合同后1年内提出;
材料:仲裁申请书、证据清单、身份证明、解除通知等。
6. 提起诉讼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起诉;
法院判决后可申请强制执行。
二、可主张的权益经济补偿(N倍月工资)
适用情形: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38条违法行为(如欠薪、未缴社保),员工主动解除合同;
计算规则:每工作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不满半年按半月算(详见《劳动合同法》第47条)。
违法解除赔偿金(2N倍月工资)
适用情形:单位无合法理由单方解除合同(如无理由辞退孕期员工);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8条、第87条。
其他权益
要求结清工资、加班费;
补缴社保、公积金;
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最多11个月)。
三、维权注意事项时效把控
劳动仲裁需在解除合同后1年内提出,超期可能丧失胜诉权;
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主张需在用工1年内提出。
证据留存
录音、录像需合法取得(如在办公场所公开录制);
电子证据(微信聊天、邮件)需保留原始载体。
风险规避
未书面通知直接离职可能被认定为“旷工”,丧失经济补偿权;
避免签署“自愿离职”等不利文件。
提示:若单位拒不执行生效裁决/判决,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查封财产、冻结账户)。复杂案件建议委托专业律师代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 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
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2025-04-30 14:29
试用期员工依法享有请假权利,请假需遵循用人单位制度流程,用人单位不得因试用期身份剥夺员工合法休假权。若请假遭无理拒绝或因此被违法辞退,员工可通过劳动仲裁维权。
平等保护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休息休假权,试用期员工与正式员工权利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明确,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员工权益受完整保护。
具体休假类型:
病假:凭医疗机构证明可申请,工资按《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80%)。
事假:用人单位可自主规定是否批准及是否扣薪,但不得禁止合理事由(如直系亲属重病、紧急事务)。
法定假:婚假、产假、丧假等依法带薪,试用期员工同等适用(如《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2025-04-30 14:26
空白劳动合同通常无效,但司法实践中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如双方实际履行合同内容)认定部分有效或视为有效。即使合同被认定无效,劳动者仍有权主张劳动报酬等权益。
空白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对劳动者:
用人单位可能事后填写不利于劳动者的条款(如降低薪资、延长工时);
劳动者在争议中举证困难,需依赖其他证据(如工资流水、考勤记录)证明实际约定。
对用人单位:
可能面临支付双倍工资的风险(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未签完整合同);
若合同被认定无效,仍需支付劳动报酬并承担工伤、社保等责任(《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八条)。
2025-04-30 14:22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得以“无过失性辞退”(如不能胜任工作)或“经济性裁员”为由解除合同。但合同到期终止属于法定终止情形,需结合伤残等级处理
一至四级伤残(完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需保留劳动关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按月领取伤残津贴至退休,合同到期不得终止。
五至六级伤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除非职工本人提出终止,否则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合同。合同到期后,劳动关系仍应维持。
七至十级伤残(轻度伤残)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合同到期可以终止,但用人单位需支付: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
2025-04-25 17:26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最长期限在法律上无明确限制,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但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可能需转为无固定期限合同。
一、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协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三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法律未设定最长期限。实践中常见合同期限为1-5年(如3年或5年),但双方也可根据实际需求签订更长期限(如10年或以上)。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转换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若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应当订立或续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
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且劳动者不存在严重违纪、不胜任工作等法定解除情形,劳动者提出或同意续订的。
提示:若用人单位在第二次固定期限合同到期后拒绝续签,可能构成违法解除,需承担赔偿责任。
2025-04-24 10:47
工伤职工辞职是否享有经济补偿金需分情况讨论:
主动辞职:若用人单位无过错(如未拖欠工资、未违法用工),通常无经济补偿金;但若因用人单位过错(如未缴社保、未提供劳动保护等)被迫辞职,可主张经济补偿金。
被动辞职或协商解除:用人单位提出解除或双方协商一致解除,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伤残待遇:无论辞职原因,若经劳动能力鉴定构成伤残等级,离职时可获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