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犯罪中,对赃款、赃物由刑事案件的办案机关进行追缴,如果经确定属于被害人的进行退赃,属于犯罪分子所用的上缴国库。 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
公安局遣送出境是强制行为,是对人身自由的强制。
被遣送出境属于行政处罚。遣送出境是行政处罚中的行政强制。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应当遵守中国法律,不得危害中国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共秩序。遣送出境是指对一般非法入境者的处理。
民事枉法裁判罪的犯罪构成如下: (一)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民事、行政的审判活动中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故意伪造、搜集证据材料;有的是引诱、贿买甚至胁迫他人提供伪证;有的是篡改、毁灭证据材料;有的是故意歪曲理解法律甚至无视法律规定;有的是违反诉讼程序,压制甚或剥夺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等等。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仅限于司法工作人员。实际能构成本罪的主要是那些从事民事、行政的审判工作的审判人员,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利用职权而枉法裁判,具体包括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及助理审判员等。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违背了事实和法律属枉法裁判但仍然决意为之。过失不能构成本罪。如果由于过失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及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应定玩忽职守罪。
故意丢弃人民币不犯法,故意损坏人民币犯法。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公司刑事立案后,股东一般不会承担刑事责任,除非股东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要依据法律的规定进行审查的,以前公司的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要进行年检,确定公司是否正常进行经营活动,那么公司未年检是不是会构成单位犯罪?目前我国已经取消了公司年检的制度,改为企业信息公示,如果公司未按规定进行信息公示的,会被列入异常名单,但不会构成单位犯罪。《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上一年度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当年设立登记的企业,自下一年起报送并公示年度报告。
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具体如下:主体要件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文物的管理制度;主观要件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客观要件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工作纪律、规章制度,擅离职守,不尽职责义务,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义务,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后果严重。
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的犯罪构成:(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管理制度。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境外的各种固体废物。(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将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的行为。1、必须是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2、实施了将境外的固体废物倾倒、堆放、处置的行为。所谓倾倒,是指通过船舶、汽车等运载工具向我国境内任何地方倾卸固体废物的行为;堆放是指将境外的固体废物任意堆存在我国境内的任何地方;处置是指在中国境内将中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行焚烧和用其他方法改变固体废物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危险成份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或者设施不再回取的活动。本罪属行为犯,只要实施了进境倾倒、堆放、处置固体废物的行为,即构成犯罪。(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本罪。单位也可成为本罪主体。实践中,本罪的主体大多为废物进口单位或废物利用单位。个人单位构成本罪的情况极为罕见。(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是有追诉时效的,犯罪分子可能判处拘役的,追究时效是经过五年。
管制是属于刑事处罚的主刑之一,是不能申请的,符合条件的法院会判处管制。而犯罪分子服刑后,有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等情形的,可以申请监外执行。
卖管制药物作为特殊商品,必须持有相应的许可证才能进行销售,而且必须“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微信上贩卖管制药物涉嫌非法经营罪,量刑标准如下: 1、自然人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恃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本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 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场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 (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 (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的; (四)其他严重扰乱市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第二百三十一条 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三十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