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的协议的书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要求。包括当事人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身份证号码、简要的治疗经过、陈述的主要意见、理由、申请鉴定时间等,医疗机构要载明医疗机构名称、地址、《医疗机构许可证》代码,医务人员要载明专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合法执业资格证书代码。2、双方当事人协商的结果。调解结果至于固定下来才有约束力,对当事人同意的调解结果一定要写进调解协议书中。3、对双方当事人的效力。4、尾部。包括双方当事人及调节机构的签章以及日期等。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七条 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的,应当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
2022-08-20 11:42
解决医疗纠纷的方法有:
一、医患双方协商调解
与诉讼方式比较起来,医患双方协商和解医疗纠纷的优势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成本低廉、效率较高。协商通常是医患双方直接商谈,不存在第三方,所以在协商过程中双方容易找到对医疗行为、医疗结果及其原因认识的分歧点和解决纷争的关节点,从而快捷地解决争议,节省双方通过诉讼方式解决争议所需要的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其次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弥因医疗纠纷所产生的医患对立,为医患双方提供了相互理解和谅解的机会。再次是有利于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促进社会稳定。
然而协商和解医疗纠纷的上述优势要充分发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医患双方遵守法律规定,理性地、友好地进行协商。但在现实当中,协商和解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医患双方的无奈,随着协商和解越来越多,其弊端也日益显现。
二、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医疗机构所在地是直辖市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
三、向法院提起诉讼
向法院提起诉讼是当事人在遇到医疗纠纷是最后的选择。通过法院对案情的客观分析与看待,公正的处理医院与当事人双方之间的矛盾,这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最后防线。
2022-08-20 14:17
第一,发生医疗纠纷后,首先医患双方可以进行协商调解,达成协议,纠纷处理结束。
第二,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医患任何一方均可向主管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请求进行医学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协调双方承担相应责任。达成调解协议,纠纷处理结束。
第三,如果不服协调,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跳过第一、第二,直接向法院起诉。法院会根据案情,委托鉴定机构进行司法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做出依法判决。
2022-08-24 08:48
协议书格式:
一,首部:有当事人用甲方和乙方表示写明合同是日期签定地点和编号。
二,正文:引言是写明目的根据,的规定,经双方的充分协商,特订立本合同。
(1)合同的标的,指当事人的共同指向的对象,可以是货物,劳物,工程项目,智力成果。
(2)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3)双方权利义务
(4)合同的终止和解除
(5)违约责任和争议的解决方法
三,结尾:落款和日期
个人出租房屋协议(范文):
出租人(甲方):
联系地址:
电话:
身份证号:
承租人(乙方):
联系地址:
电话:
身份证号:
2022-08-12 17:28
发生医疗纠纷第一时间应作如下具体行为: 1、封存病历。封存病历是患方的权利,对危及患者危急患者在抢救6小时后就可要求封存病历。根据法规的要求,病历封存应作到以下几点:(1)医患双方共同封存和启封,任何单独的一方进行封存和启封均属无效。(2)对全部病历进行封存包括主观病历与客观病历。(3)封存的可以是病历原件,也可以是复印件。(4)对封存病历的过程要作证据留存。(5)若医方不配合或延误超过合理时间应向医方声明因此产生的责任由医方承担。2、属于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医疗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3、复印病历。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根据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患者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并在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在场。4、维权不要超过3年诉讼时效。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病员及其家属有权在发生事故或事件不良后果发生后3年之内提出医疗事故或者事件的鉴定。
2022-08-12 15:43
遇到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双方自愿协商;(二)申请人民调解;(三)申请行政调解;(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