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立案的程序:1、当事人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的一年内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2、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的,应当列明仲裁请求和依据的事实与理由。3、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受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2022-09-22 13:40
行政立法的程序是指相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行政立法的程序共分为7步,依次为动议、预告、听取意见、决定和公布。其中听取意见又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听证、座谈会和电子邮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新设行政立法时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原则,即与法令相符合的原则和适应社会经济情势原则。
2022-10-17 14:53
行政立法的程序是指相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行政立法的程序共分为7步,依次为动议、预告、听取意见、决定和公布。其中听取意见又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听证、座谈会和电子邮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新设行政立法时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原则,即与法令相符合的原则和适应社会经济情势原则。
2022-08-11 15:27
行政立法的程序是指相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行政立法的程序共分为7步,依次为动议、预告、听取意见、决定和公布。其中听取意见又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听证、座谈会和电子邮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新设行政立法时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原则,即与法令相符合的原则和适应社会经济情势原则。
2022-08-11 14:10
立法程序五个步骤如下:(一)法律案的提出;(二)法律草案的形成过程;(三)法律案的审议;(四)法律案的表决;(五)法律的公布。合理、完善的立法程序,是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保证。根据立法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基本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四个阶段。
2022-10-09 13:37
2021年6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新修订的《未成年保护法》,其中对儿童道路交通安全提出了新的规定,将安全座椅纳入到了全国性的立法。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监护人应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要求未成年人也能和成年人一样,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这也是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的一大举措,只是这一规定目前只是宣传性的,但是没有具体到处罚的细节,至于如何处罚,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惩罚制度还得以各地区相关政府机关出具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