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022-09-29 17:12
我国首次规定环境保护内容的宪法,是1978年制定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在我国现行宪法中环境保护仍然是重要的内容,根据《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2022-10-29 14:01
我国首次规定环境保护内容的宪法,是1978年制定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在我国现行宪法中环境保护仍然是重要的内容,根据《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2022-08-10 11:38
环境保护坚持原则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1.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正确处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台治理的原则。该原则是指预先采取防范措施,防止环境问题及环境损害的发生;在预防为主的同时,对已经形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积极治理;用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效益而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相结合的办法,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整治,以提高治理效果。如合理规划、调整工业布局、加强企业管理、开发综合利用等。3.污染者治理、开发者保护的原则。该原则也称“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是明确规定污染和破坏环境与资源者承担其治理和保护的义务及其责任。4.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有最高的行政管理职责,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以保障公民人身权利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财产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损害。5.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该原则也称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是指人民群众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进行群众性环境监督的原则。
2022-08-09 11:37
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法是于1989年制定的,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日也在这一年实施。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2025-03-14 16:27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利用、严格监管的原则。严格落实产业准入清单制度,加强秦岭区域项目管理,开展系统性筛查,坚决杜绝和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有机农业等产业,持续降低碳排放,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秦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