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属性不同、效力不同、与国家权力的联系程度不同、与社会经济的联系的性质和程度不同。
1、法和法律的内在属性不同。法是一种权利要求,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生活要求的权利体系。而法律则是一种国家意志,是体现国家意志要求的实在法律规范和秩序体系。
2、法和法律与国家权力的联系程度不同。法与国家权力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不能把权力看做是法的实在基础。而法律则是与国家权力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法律所具有的普遍性、规范性和国家强制性、国家意志性等特征,正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
3、法和法律与社会经济的联系的性质和程度是不同的。法对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反映是直接的。而法律则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
4、法和法律的效力不同。法不具有国家意志性,所以它的效力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而法律却具有国家意志性,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022-08-09 10:23
根据我国相关法条规定,委托和授权的区别在于:
1、委托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授权是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如若委托,受托人应当亲自处理委托事务。经委托人同意,受托人可以转委托。转委托经同意或者追认的,委托人可以就委托事务直接指示转委托的第三人,受托人仅就第三人的选任及其对第三人的指示承担责任。转委托未经同意或者追认的,受托人应当对转委托的第三人的行为承担责任;但是,在紧急情况下受托人为了维护委托人的利益需要转委托第三人的除外。
2、委托需要两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但是授权只需要授权方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
2022-09-22 11:00
成文法又称为制定法,主要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具体系统的法律文件。成文法是“不成文法”的对称。国家机关依立法程序制定的、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法。我国的宪法、普通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都是成文法。成文法最高的以及最完善的形态是法典。
判例法,是指由某一类法院的判决或由某一类法院法官的判决中所含有的法律原则或规则对其他法院甚至本法院以后的审判具有作为先例的约束力或说服力。判例法的基础是“遵循先例”原则,其创制是通过法官的司法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判例法也被称为“法官法”。
2022-10-17 13:51
成文法又称为制定法,主要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具体系统的法律文件。成文法是“不成文法”的对称。国家机关依立法程序制定的、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法。我国的宪法、普通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都是成文法。成文法最高的以及最完善的形态是法典。
判例法,是指由某一类法院的判决或由某一类法院法官的判决中所含有的法律原则或规则对其他法院甚至本法院以后的审判具有作为先例的约束力或说服力。判例法的基础是“遵循先例”原则,其创制是通过法官的司法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判例法也被称为“法官法”。
2024-06-13 15:22
关于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之间的内在差异,可详述如下:
首先,法律行为所强调的核心要素在于其效力产生于意思的表达之上;而事实行为则并不依赖于此意念的表露来达到其有效性。
其次,按照法律行为进行遗产获取的方式称为传来取得,相较而言,基于事实行为所得来的财产则被视为原始取得。
再者,所有法律行为皆以意思表示作为必不可少的要素;
然而,事实行为却无需借助于此种意思表示便能实现其效果。
接下来,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法律行为都应被视为合法行为;
然而,事实行为依据其行为性质,将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
最后,法律行为对个体的行为能力提出了相应要求;但对于事实行为而言,则无此项特殊规定。
2025-01-02 11:12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3、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