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的二审,已经是终审程序了,如果认为确有错误的或者有新的证据的,可以申请再审。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十条 审判基本制度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2022-08-09 10:48
2022-09-22 14:59
经过二审后的案件,当事人就不能继续上诉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两审终审的意思就是二审的审判结果就是终审的判决、裁定,一作出即生效。当事人等不得再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也不得按照上诉审程序抗诉。若对二审判决有异议的,当事人可申请再审或者申请检察院抗诉,之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审理。诉讼法上的申诉,也称为审判监督程序,当事人不服已经生效的判决,有权申请启动审判监督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41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但是不能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但是,申请再审是需要条件的,首先是身份符合,申请的人必须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并有下列情况之一:1、发现新证据。新证据能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2、发现原来的证据无法定罪量刑。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依法应当予以排除,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3、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4、诉讼程序违反法律规定,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5、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如果没有上述的情形之一,一般就不宜提出再审,否则即使提出,法院审查后,也将予以驳回。因此,刑事案件经过二审后,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不能再提起上诉,只能提起审判监督程序,并且提起审判监督程序也是出现程序上的错误才能提起。
2022-08-09 09:22
2023-02-16 10:12
二审是终审判决,不能再上诉,但是,对二审判决不服,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或是进行申诉。
再审程序,是指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在具有法律规定的再审事由时,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对原审案件也称“本案”再次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一种特别救济程序。再审程序包含一整套启动、审查再审事由、原审案件再次审理的法定程序。这种程序是民事诉讼法中的一种独立的审判程序,既不是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经的审判程序,又不同于民事诉讼法中的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就其性质而言,再审程序是纠正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违法裁判的一种补救程序,即是不增加审级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审判程序。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再审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属于再审的客体;(2)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必须确有错误。
申诉,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对某一问题的处理结果不正确,而向国家的有关机关申述理由,请求重新处理的行为,也是公民维护权益的一种方式并且具有法律效力。申诉有两种,一则诉讼当事人或其他有关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者检察机关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二则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政党、社团成员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组织或上级机关、组织提出自己的意见。
2024-04-09 10:34
在我国的司法制度中,若对于二审结果存在异议,则无权进行三审上诉。
我国所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即任何经由第二审程序作出的判决以及裁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与裁定,均为最终的具有约束力的裁判。
然而,当事人以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于已生效的判决及裁定,仍享有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交申诉请求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