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命大于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应当坚持关口前移、源头管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接到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并予以查处;发现所报告事故隐患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应当立即移送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
法律依据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2023-02-26 13:37
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流程可分为:
1、新隐患填报(自查、互查、安环部检查);2、隐患整改;3、隐患复查;4、隐患签转与撤销;5、隐患统计、报表、给上级主管部门。
上报数据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现在基本上已经引入信息化手段,其中北京首安等国内厂商分别都有隐患排查治理软件或者移动隐患排查治理软件。企业隐患排查治理软件提供对隐患按照上报、整改与复查的闭环管理,在流程中对“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进行严格控制管理,管理人员可以在平台中即时查询隐患的发现和治理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复查;系统可以输出符合国家安监系统要求的隐患报告单和统计报表,帮助企业实现23号文件对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要求。
系统一般都符合:1、由发现(评估)、整改、复查三个主干节点构成的隐患排查治理业务流程,重点实现隐患的闭环管理;2、实现隐患排查信息及时上报,整改批复及时下达,加速信息周转效率;3、建立隐患排查全企业一本动态台帐;4、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图形化的统计,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5、规范的隐患通知单打印;6、符合国家要求的隐患排查治理报表生成。
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的实施步骤可分为:1、安排部署;2、自查自改阶段;3、督促检查阶段;4、督查阶段;5、“回头看”再检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规定:
一、工作目标。通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地方人民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全国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稳定好转。
二、对象和范围。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对象和范围为高危行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各类生产经营单位,主要包括: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石油、化工、烟花爆竹、冶金、有色、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电力等工矿企业;道路交通、水运、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企业;渔业、农机、水利等单位;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近年来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
同时,通过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落实情况和打击非法建设、生产和经营的情况。
通过我
2022-08-08 16:50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隐患排查类型主要内容如下:
1、隐患排查工作主要包含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或方案;按计划或方案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排查结果进行汇总并登记后,进入隐患治理流程,并按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流程治理;
2、隐患排查治理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项法定工作。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2022-08-11 11: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2、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七条规定:会依法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
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生产经营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
2022-08-10 11:07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是生产经营单位。
根据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严禁非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2022-08-10 14:08
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
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