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一般为渎职罪类罪,刑法所规定的渎职罪属类罪,其中包括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共七种具体犯罪。会不会判刑,需要看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损失。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 【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5-01-03 15:04
渎职导致的经济损失,受害人可以向渎职的责任人提出赔偿的要求。
我国《刑法》规定的渎职,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渎职,因为渎职行为,致使对方遭受经济损失的,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申请赔偿,这个有。
一是刑法的一般规定。
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都规定了赔偿刑事犯罪造成经济损失的内容和有关程序。
在遭受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时,无论什么原因,都可以提出要求责任人赔偿的申请,可以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也可以是单独的民事诉讼。
二是民事法律的规定。
这个比较宽泛,只要是侵权行为的结果,行使侵权行为的人都要承担赔偿的民事责任。
2022-09-02 10:13
房屋漏水造成损失的,应该由责任方负责赔偿。具体有以下费用:
1、修复漏水所需要的修理费用。
2、因漏水而造成的其它财产的损失。对于财产损失金额,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如果协商不成的,也可以通过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估价的方式来确定。
处理原则是: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应以双方协商为主,尊重历史与习惯,依照法律规定。
在查明漏水原因之后,再进行责任划分,事故原因并不能直接确定责任承担主体。
1、首先应查明此管道的管理职责归谁。
2、其次应查明漏水的原因,区分当事人的过错,从而确定责任主体。
(1)如果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或扩大有故意或过错的,构成侵权,应承担侵权责任。
(2)开发商的责任:在保修期内,如果不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漏水,开发商要承担全部责任。
(3)物业的责任:漏水肯定不是物业造成的,但如果物业在这里面有疏于管理的情况,或是出现了问题后没有及时处理,导致损失扩大或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那么物业要承担责任。
(4)公平责任:对于已过保修期的房屋,各方当事人无过错(或无证据证明其过错),如因防水层自然老化,此时维修费用按民通第一百三十二条之规定,根据实现情况,由当事人分担,一般为一人一半。
2022-09-21 11:41
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赔偿损失,应当从如下几个条件考虑:
1、用人单位存在损失;
2、劳动者存在违反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或应当遵守的劳动纪律、职业规范等职务侵权行为;
3、损害与劳动者的违规行为是否有因果关系;
4.劳动者是否有主观过错。对此,用人单位应当举证证明,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但是由于劳动关系具有人身依附性,企业作为劳动成果的主要享受者,也应当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一般情况下,劳动者的故意或重大过失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劳动者才负赔偿责任。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一般而言,劳动者赔偿用人单位经济损失应以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限。
2022-09-26 16:04
如果因劳动者个人的原因给公司造成10几万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
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单位可按最低工资标准来支付。
2022-10-10 14:14
因员工工作失误造成公司损失几十万的公司可以辞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公司可以辞退员工的情形有:
1、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2、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3、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4、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5、劳动者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6、劳动者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7、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合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