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失信法律规定的其中一条,就会被列为失信执行人名单。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四)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五)违反限制消费令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一)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二)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三)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四)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
(五)被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六)其他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2022-11-23 16:45
中国失信人最多失信三条。
“无力性失信”
有履约意愿但是无履约能力,一方面这种情况要接受的结果是失信越多,越无法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最终是马太效应,越有信用的人越有价值,越多失信记录的越难进入经济正常运行体系中。“无意性失信”
有履约能力也有履约意愿,但履约习惯不良,这类情况通常是对自己的信用这件事本身没有引起注意,遗忘或拖拉导致失信,本质上说是失信的风险是被时间所迷惑。
“故意性失信”
有履约能力但无履约意愿,恶意逃废债、所谓老赖等都源于此类型。这样故意的恶意的违约行为,道德制约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法律及相关法规是最终的途径,这也是信用于法律范畴的题中要义。
2022-09-22 16:25
1、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期限为二年。被执行人以暴力、威胁方法妨碍、抗拒执行情节严重或具有多项失信行为的,可以延长一至三年。
2、失信被执行人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或主动纠正失信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删除失信信息。
2022-09-24 09:25
1、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期限为二年。被执行人以暴力、威胁方法妨碍、抗拒执行情节严重或具有多项失信行为的,可以延长一至三年。
2、失信被执行人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或主动纠正失信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删除失信信息。
2022-08-09 16:58
2021-12-21 13:51
失信被执行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有关信息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中删除:
1、全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2、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经申请执行人确认履行完毕的;
3、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终结执行的。
《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七条规定,失信被执行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有关信息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中删除:
1、全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2、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经申请执行人确认履行完毕的。
3、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终结执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