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权的主体是公民和法人,侵犯的内容有: 一、公民的名誉权: 1、在新闻报道、书刊杂志在对真人真事进行报道、评论、传播时与事实不符,而影响公民原有的社会评价。 2、以侮辱、诽谤的方法,损害他人的名誉。 3、捏造事实陷害他人,败坏他人名誉。 二、法人的名誉权: 1、新闻报道、书刊杂志在对法人进行报道评论时,与事实不相符,损害法人名誉。 2、捏造事实,散布
国家征地补偿款的支付主体是市、县国土资源局。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
公司主体变更,如果是名称变更、法定代表人变更或者分立、合并等情况,原劳动合同均继续有效,不用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如果经双方协商同意,也可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三条: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民法总则有关民事主体行使权力的原则: 《民法总则》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
电梯使用单位主体责任有:使用单位应使用取得许可生产并经检验合格的电梯,及时办理注册登记,按一梯一档的要求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并长期保存。要与有资质的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签订维护保养合同,配合电梯的维护保养工作等。 电梯使用单位还要对电梯进行定期自行检查,作出记录,还要配备专职电梯安全管理人员。 【法律依据】 《电梯安全管理办法》强化了使用单位的责任:使用单位应使用取得许可生产并经
广播权并没有特定的主体人群,只要拥有合适的作品,就可以发表,就可以获得广播权,就是广播权的主体。广播权是指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作品的权利。 【法律依据】 《著作权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支付报酬
分公司是能够成为分公司单位犯罪主体的,分公司与总公司一样都是具有公司的负责人,在犯了范围犯罪之后就需要有相应的负责人来负责。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单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单位合同诈骗罪是指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的名义,为了单位的利益,经单位决策机关或决策人同意,利用合同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
单位不构成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作为单位负责人,为单位的利益,以单位的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可以说,高管的行为是单位行为。但法律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构成诈骗罪的主体,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单位诈骗不构成犯罪。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村干部职务犯罪主体的特点:村干部职务犯罪主体的特点包括挪用公款、相互勾结、共同腐败、冒领续保金费等。村干部职务犯罪主要以农村“三大员”为主,即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会计。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