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方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直接打电话去劳动执法监察大队投诉。他们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其支付拖欠的工资。 2、直接到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劳动仲裁(不收费,不用律师),通过劳动仲裁下达的裁决书,向单位索赔,如果还不赔,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没签劳动合同拖欠工资的首先要提供证据证明与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然后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单位支付工资。可以通过下列证据证明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 2、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纪录。 3、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4、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5、考勤记录。
可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对于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在维权前应该注意要收集的证据主要有: 1、能证明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 2、能证明在单位上班的证据。 这些证据主要有劳动合同、单位的工作证、上岗证、考勤记录、工友的证明、以前单位支付工资的工资单或银行交易记录、与老板的电话录音等。 如果能设法由单位直接出具结欠工资的证明或欠条,则最好。
公司拖欠工资不给的,首先应当与单位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如果用人单位仍不支付的,劳动者可以去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后仍不支付的,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个体老板拖欠工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讨要: 1、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2、劳动仲裁。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向法院起诉。劳动者有欠条的,可以携带身份证、户口本、欠条、起诉状及副本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判决用人单位支付欠款,但是单位仍不支付的,劳动者可以自判决书规定的期限届满后两年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一、核心结论 持有欠条追讨工资时,劳动者可通过协商、劳动监察投诉、仲裁或直接向法院起诉等途径维权。欠条作为关键证据,可简化举证流程,但需结合其他材料形成完整证据链。 二、具体操作步骤及法律依据 1. 优先协商解决 操作方式:向用人单位出示欠条,要求限期支付工资,可邀请工会或第三方调解组织参与协商。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协商是争议解决的优先途径。 注意要点:协商过程需录音或保留书面记录,明确对方承诺的支付时间及金额。
在相关用人单位出现了工资数额克扣以及延误发放等问题时,受到这些待遇的员工有权向劳动保障领域的主管机构(即劳动监察大队)进行投诉与举报。 另外,他们还能够通过拨打全国统一的劳动保障咨询热线12333来完成这一步骤。 此外,这些受影响的员工还可以选择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的劳动仲裁申请书,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老板拖欠工资的,员工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也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解决: 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相关情况,由劳动监察部门主持解决。 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由仲裁员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和案件事实,作出仲裁裁决。
没签合同情况下,单位拖欠工资,协商索要不成,可以向劳动者行政部门投诉,也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没有签订合同情况下,可以参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二条找以下材料来证明: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考勤记录。 (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