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下,劳动者要先和用人单位协商,如果协商无法解决,则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来解决: (1)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 (2)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3)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这又分三种情况:一是针对劳动纠纷案件,经劳动仲裁后任何一方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二是经仲裁后都服从,劳动仲裁裁决生效后,用人单位不执行的,劳动者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三是属于劳务欠款类的可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1、首先同单位协商解决,这样最快; 2、如果确实不能协商解决,单位又拖欠工资不发,你可以去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立案处理; 3、或者直接申请劳动仲裁解决,要求公司支付工资及经济补偿金。有证据的情况下,单位拖欠工资,逾期不支付的还得支付赔偿金。
拖欠工资不给可能会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属于以下情形之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支付未支付的,会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极端事件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达到认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数额标准的。
收集证据:首先,确保您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工作情况以及工资被拖欠的事实。这包括劳动合同、工资单、工作时间记录、银行转账记录等。 与用人单位协商:尝试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明确表达您的要求,即支付拖欠的工资。有时候,通过直接沟通可以解决问题,避免进一步的法律程序。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如果协商无果,您可以向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劳动监察部门会介入调查,并责令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 申请劳动仲裁:如果投诉后问题仍未解决,您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是一种较为快速且成本较低的法律途径,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 提起诉讼: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您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后的15天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的判决将是最终的法律决定。
可以申请支付令。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1、不签订劳动合同是违法行为,可以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最高为11个月。 2、超过一年未签合同的应该已经属于和用人单位建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而未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该从应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起以二倍的工资补偿。
未签劳动合同且被拖欠工资时,劳动者可通过收集劳动关系证据、协商、投诉、仲裁等途径维权,重点主张“双倍工资”及补发欠薪,注意1年仲裁时效。 一、核心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82条:用工超过1个月未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支付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 《劳动合同法》第30条:用人单位不得拖欠或克扣劳动报酬。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6条:劳动者需提供初步劳动关系证据,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可以。用人单位拖欠员工工资,属于法定的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并且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但是有两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 (1)用人单位遇到非人力所能抗拒的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无法按时支付工资; (2)用人单位确因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受到影响,在征得本单位工会同意后,可暂时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
一、核心结论 员工因用人单位拖欠工资主动辞职的,有权主张经济补偿金。 补偿标准按工作年限计算(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超半年不足1年按1年算,不足半年支付半个月工资)。用人单位还可能因逾期支付被加付50%-100%赔偿金。 二、法律依据及补偿规则 1. 主张经济补偿的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38条: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46条:因用人单位过错导致劳动者解除合同的,需支付经济补偿。 2. 补偿金计算标准 工作年限 补偿金额 示例(月薪8000元) 1年3个月 1.5个月工资 8000×1.5=1.2万元 5年8个月 6个月工资 8000×6=4.8万元 2年整 2个月工资 8000×2=1.6万元 特别说明: 月工资标准为解除合同前12个月平均工资(含奖金、津贴等货币性收入); 若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后补发,仍需支付经济补偿(补发行为不影响维权权利)。
算。提成工资也是属于工资的范围的,若有证据证明公司克扣的,属于拖欠工资。约定有提成工资,不按时足额发放,属于拖欠工资。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报酬,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在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后,仍不支付的,用人单位还需要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如果对数额等存在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