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签劳动合同且被拖欠工资时,劳动者可通过收集劳动关系证据、协商、投诉、仲裁等途径维权,重点主张“双倍工资”及补发欠薪,注意1年仲裁时效。
一、核心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82条:用工超过1个月未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支付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
《劳动合同法》第30条:用人单位不得拖欠或克扣劳动报酬。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6条:劳动者需提供初步劳动关系证据,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二、维权核心步骤与实操细节
第一步:收集劳动关系证据关键点:未签合同时,需用其他证据证明“事实劳动关系”。
证据清单:
直接证据:工资转账记录、社保缴费记录、个人所得税申报记录(显示公司代缴)。
间接证据:
工作证、工服、考勤记录(纸质或电子打卡);
工作成果(邮件、项目文件、工作群聊天记录);
同事证言(需2名以上在职或离职员工书面作证);
与老板协商工资的录音/录像(明确提及工作内容、工资标准等)。
风险提示:
若仅有口头约定工资,可结合银行流水、工作成果等佐证实际工资标准。
老板否认劳动关系时,可申请劳动部门调取公司考勤表、工资表等内部文件。
第二步:协商与投诉协商谈判:
目的:快速解决纠纷,避免耗时仲裁。
话术示例:
> “老板,我工作X个月没签合同,按法律规定您得补发X个月双倍工资差额和拖欠的X元工资。如果X天内结清,我可以放弃部分赔偿。”注意事项:协商达成一致后,要求签署书面协议(明确欠薪金额、支付时间、双倍工资赔偿)。
劳动监察投诉:
材料:身份证、证据复印件、投诉书(写明欠薪金额、工作起止时间、未签合同事实)。
处理结果:劳动监察部门责令公司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可加付50%-100%赔偿金(《劳动合同法》第85条)。
第三步:申请劳动仲裁(核心手段)仲裁请求设计:
请求裁决支付拖欠的工资及利息;
请求裁决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从用工第2个月起算,最多11个月);
请求加付拖欠工资的50%-100%赔偿金。
证据提交策略:
劳动关系证明:工资流水(备注“工资”)、考勤记录、工作邮件(带公司域名后缀)。
拖欠工资证明:聊天记录(如老板承认欠薪)、催款录音、工资发放周期异常记录。
双倍工资计算依据:入职时间证明(如入职通知短信、首月工资发放时间)。
时效与成本:
时效:需在离职后1年内申请仲裁(持续拖欠的,从最后一次拖欠之日起算)。
成本:仲裁不收费,若委托律师,费用约为争议金额的5-10%。
第四步:诉讼(仲裁不服时)适用情形:公司拒不执行仲裁裁决,或劳动者对结果不满。
诉讼重点:
补充新证据(如申请法院调取公司银行账户工资发放记录);
主张公司恶意拖延,要求支付利息及精神损害赔偿(需个案论证)。
三、风险提示与应对公司反咬“劳务关系”:
若公司主张是“劳务合作”,需举证反驳(如提供每日考勤、服从管理的证据)。
证据不足:
可申请仲裁委/法院向银行、税务部门调取工资发放和个税记录。
老板跑路或注销公司:
起诉公司股东,要求其承担连带责任(需证明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
四、后续权益延伸加班费主张:若存在加班未付费,可另案主张(需提供考勤记录、加班审批单)。
社保补缴:向社保局投诉要求补缴工作期间的社保。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2025-04-30 14:29
试用期员工依法享有请假权利,请假需遵循用人单位制度流程,用人单位不得因试用期身份剥夺员工合法休假权。若请假遭无理拒绝或因此被违法辞退,员工可通过劳动仲裁维权。
平等保护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休息休假权,试用期员工与正式员工权利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明确,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员工权益受完整保护。
具体休假类型:
病假:凭医疗机构证明可申请,工资按《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80%)。
事假:用人单位可自主规定是否批准及是否扣薪,但不得禁止合理事由(如直系亲属重病、紧急事务)。
法定假:婚假、产假、丧假等依法带薪,试用期员工同等适用(如《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2025-04-30 14:26
空白劳动合同通常无效,但司法实践中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如双方实际履行合同内容)认定部分有效或视为有效。即使合同被认定无效,劳动者仍有权主张劳动报酬等权益。
空白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对劳动者:
用人单位可能事后填写不利于劳动者的条款(如降低薪资、延长工时);
劳动者在争议中举证困难,需依赖其他证据(如工资流水、考勤记录)证明实际约定。
对用人单位:
可能面临支付双倍工资的风险(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未签完整合同);
若合同被认定无效,仍需支付劳动报酬并承担工伤、社保等责任(《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八条)。
2025-04-30 14:22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得以“无过失性辞退”(如不能胜任工作)或“经济性裁员”为由解除合同。但合同到期终止属于法定终止情形,需结合伤残等级处理
一至四级伤残(完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需保留劳动关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按月领取伤残津贴至退休,合同到期不得终止。
五至六级伤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除非职工本人提出终止,否则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合同。合同到期后,劳动关系仍应维持。
七至十级伤残(轻度伤残)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合同到期可以终止,但用人单位需支付: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
2025-04-25 17:26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最长期限在法律上无明确限制,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但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可能需转为无固定期限合同。
一、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协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三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法律未设定最长期限。实践中常见合同期限为1-5年(如3年或5年),但双方也可根据实际需求签订更长期限(如10年或以上)。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转换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若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应当订立或续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
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且劳动者不存在严重违纪、不胜任工作等法定解除情形,劳动者提出或同意续订的。
提示:若用人单位在第二次固定期限合同到期后拒绝续签,可能构成违法解除,需承担赔偿责任。
2025-04-24 10:47
工伤职工辞职是否享有经济补偿金需分情况讨论:
主动辞职:若用人单位无过错(如未拖欠工资、未违法用工),通常无经济补偿金;但若因用人单位过错(如未缴社保、未提供劳动保护等)被迫辞职,可主张经济补偿金。
被动辞职或协商解除:用人单位提出解除或双方协商一致解除,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伤残待遇:无论辞职原因,若经劳动能力鉴定构成伤残等级,离职时可获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