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使用权出让纠纷有以下解决途径: 1、协商方式解决。 协商是争议双方对自己权利处理的一种方式,是私法自治原则的体现,所以,协商必须建立在自愿、平等、真实的基础之上。 2、行政方式解决。 争议双方不能达成和解协议或者一方对调解协议反悔的,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报请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3、诉讼方式解决。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所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承租人发现房屋漏水,可以告知房东,要求其在合理期限内维修,如果其不履行维修义务,承租人可自行维修,要求房东承担维修费用。 因为按照法律的规定,出租人有义务保持租赁物符合约定的用途,并且有维修的义务。 出租人的义务相对于承租人来说就是相应的权利,当出租人不履行相应的义务时,承租人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而不应当以自己也不履行义务(拒交房租)来对抗。
(1)协商解决。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和解协议,进而解决纠纷。 (2)调解解决。在有关组织(如人民调解委员会)或中间人的主持下,在平等、自愿、合法的基础上分清是非、明确责任,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促使双方当事人自主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 (3)仲裁解决。纠纷当事人根据纠纷前或者后达成的仲裁协议或合同中仲裁条款向仲裁机构提出申请,由仲裁机构依法审理,作出裁决,并通过当事人对裁决的自觉履行或由一方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使纠纷得以解决。
工伤条例纠纷按照以下方法解决: 1、协商赔偿:发生工伤事故赔偿纠纷后,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事宜。 2、申请调解:如果与用人单位协商不成赔偿事宜,可以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3、劳动仲裁: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不了,也无法达成调解协议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劳动仲裁法规提起仲裁。 提起劳动仲裁,应该先申请工伤认定;如果用人单位在工伤事故发生后30天内不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职工可以在工伤事故发生后1年内申请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作出后,再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确定伤残等级。 有了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再申请劳动仲裁。 4、提起诉讼:对劳动仲裁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劳动纠纷不等同于劳动争议,劳动争议案件采用“一裁两审”制,劳动仲裁是强制前置程序。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的。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下列劳动争议时是应该先要进行劳动仲裁的: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
1、协商。双方发生纠纷后最好先协商,通过自愿达成协议来消除隔阂。 2、调解。调解程序也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且调解协议也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3、仲裁。仲裁程序是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将纠纷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处理的程序。 4、诉讼。诉讼程序具有较强的法律性、程序性,作出的判决也具有强制执行力。
1、协商解决。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和解协议,进而解决纠纷。 2、调解解决。在平等、自愿、合法的基础上促使双方当事人自主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 3、诉讼解决。当事人通过上述途径解决不成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判决。
私募基金纠纷协商不了可以向法院起诉。民事诉讼有以下四个程序: 1、准备好民事诉讼状。 2、到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并提交相关的证据材料。 3、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准时出席参与诉讼活动。 4、若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应在接到判决书后15天内或接到裁定书后10天内向原审人民法院或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并递交上诉状。
土地的纠纷处理具体如下:1、当事人可以到当地乡政府或土地管理所请求解决;2、乡镇不受理的当事人可直接向县政府申请,受理机关对受理的宅基地土地纠纷先行调解,调解无效的作出处理决定;3、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后30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