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起征点”为5000元,并适用新税率表。具体来说,工资范围在5000-8000元之间的,包括8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工资范围在8000-17000元之间的,包括17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0%。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既包括居民纳税义务人,也包括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完全纳税的义务,必须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是基于应纳税所得额进行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其中,个税起征点是5000元,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一)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 (二)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 (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2025-05-10 10:28
一、结论
未签劳动合同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员工死亡,其家属可依法主张工伤或侵权赔偿。具体赔偿需分情况处理:若因工死亡,按工伤保险标准赔偿;若与工作无关,可通过侵权责任索赔。
家属需优先证明劳动关系,并区分死亡原因主张权益,赔偿项目包括丧葬补助金、抚恤金等。
二、分情况赔偿标准
1. 因工死亡(工伤情形)
若员工因工作原因死亡(如工伤事故),无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均按《工伤保险条例》赔偿,具体包括:
丧葬补助金:6个月 * 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供养亲属抚恤金:按职工生前工资的一定比例(配偶40%、其他亲属30%,孤寡老人或孤儿额外增加10%)按月发放;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20倍(2023年标准为约94.8万元)。
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第六十二条。
2. 非因工死亡(非工伤情形)
若死亡与工作无关(如突发疾病非工作期间死亡),用人单位需按地方规定支付:
丧葬补助金:部分地区规定为3-6个月当地月平均工资(如北京为5000元);
一次性抚恤金:根据地方标准,可能按职工工资或社会平均工资计算(如广东为6-12个月工资)。
若用人单位存在过错(如未提供安全条件导致意外),家属还可依据《民法典》主张侵权赔偿(医疗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2025-05-10 10:22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绩效工资的设定、发放和争议处理主要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约束,核心要点如下:
一、法律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与同工同酬
《劳动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工资分配应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绩效工资需体现员工实际贡献差异,禁止因性别、岗位等因素不公平对待。
企业自主权与民主协商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要求,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薪酬制度(如绩效考核规则)需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并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确定。企业不得单方制定不合理考核标准。
二、绩效工资的实施要求
合同明确约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绩效工资的发放标准、计算方式等应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若企业单方修改考核规则,需与员工协商一致
最低工资保障
绩效工资属于工资组成部分,但员工实际到手的月工资(含绩效)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法》第四十八条)。
合法支付与扣除
支付形式:必须以法定货币按月支付,不得以实物替代(《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五条)。
扣除限制:企业扣除绩效工资需有合法依据(如员工过失造成损失),且扣除后剩余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2025-04-30 14:29
试用期员工依法享有请假权利,请假需遵循用人单位制度流程,用人单位不得因试用期身份剥夺员工合法休假权。若请假遭无理拒绝或因此被违法辞退,员工可通过劳动仲裁维权。
平等保护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休息休假权,试用期员工与正式员工权利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明确,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员工权益受完整保护。
具体休假类型:
病假:凭医疗机构证明可申请,工资按《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80%)。
事假:用人单位可自主规定是否批准及是否扣薪,但不得禁止合理事由(如直系亲属重病、紧急事务)。
法定假:婚假、产假、丧假等依法带薪,试用期员工同等适用(如《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2025-04-30 14:26
空白劳动合同通常无效,但司法实践中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如双方实际履行合同内容)认定部分有效或视为有效。即使合同被认定无效,劳动者仍有权主张劳动报酬等权益。
空白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对劳动者:
用人单位可能事后填写不利于劳动者的条款(如降低薪资、延长工时);
劳动者在争议中举证困难,需依赖其他证据(如工资流水、考勤记录)证明实际约定。
对用人单位:
可能面临支付双倍工资的风险(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未签完整合同);
若合同被认定无效,仍需支付劳动报酬并承担工伤、社保等责任(《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八条)。
2025-04-30 14:22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得以“无过失性辞退”(如不能胜任工作)或“经济性裁员”为由解除合同。但合同到期终止属于法定终止情形,需结合伤残等级处理
一至四级伤残(完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需保留劳动关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按月领取伤残津贴至退休,合同到期不得终止。
五至六级伤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除非职工本人提出终止,否则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合同。合同到期后,劳动关系仍应维持。
七至十级伤残(轻度伤残)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合同到期可以终止,但用人单位需支付: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