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法律咨询、律师咨询

搜索 咨询

被欺诈和重大误解之后合同还有效吗

合同纠纷 2025-02-25 16:09 标签: 被欺诈 合同 有效

在这种情况下,合同在未被撤销之前仍然是有效的,但享有撤销权的一方可以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撤销合同。以下是详细的说明:

1. 被欺诈的合同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法律效力:

未撤销前:合同仍然有效,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撤销后:合同自始无效,即从合同成立时起就没有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应当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返还财产或折价补偿,并根据过错情况赔偿损失。

撤销权的行使:

撤销权主体:受欺诈方。

撤销权期限:受欺诈方应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如果当事人受到胁迫,则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算。此外,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2. 重大误解的合同法律效力:

未撤销前:合同仍然有效,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撤销后:合同自始无效,即从合同成立时起就没有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应当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返还财产或折价补偿,并根据过错情况赔偿损失。

撤销权的行使:

撤销权主体:存在重大误解的一方。

撤销权期限:存在重大误解的一方应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行使撤销权。此外,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3. 撤销的后果

无论是因为欺诈还是重大误解而撤销合同,其后果基本相同:

返还财产: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赔偿损失: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他法律后果:根据具体情况,还可能涉及其他法律后果,如解除合同后的善后处理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冯建武律师

冯建武律师

山西国晋律师事务所

合同纠纷 法律顾问 损害赔偿 经济纠纷 抵押担保、 综合
咨询律师
更多>> 相关精选法律百科
[北京]推荐律师
更多>> 相关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