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违法不续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需支付双倍经济补偿金(2N)。若合同到期且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条件,但用人单位拒绝续签的,同样适用2N赔偿标准;若用人单位合法终止合同(如劳动者主动不续签或存在过错),则无需赔偿。
一、核心规则解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续签与赔偿规则,需结合《劳动合同法》第14条、46条、47条、87条综合判断,分以下情形处理:
用人单位必须续签的情形(劳动者符合法定条件):
连续订立2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续签;
劳动者在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
用人单位用工满1年未签订书面合同(视为无固定期限合同)。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14条。
用人单位违法不续签的后果:
若劳动者符合续签条件,用人单位拒绝续签的,属于违法终止劳动合同,需支付2N赔偿金(N=工作年限×月工资)。
例外:劳动者主动不续签,或用人单位维持/提高劳动条件而劳动者拒绝续签,用人单位无需赔偿。
合法终止合同的情形:
劳动者存在严重过错(如严重违纪、犯罪等);
劳动者主动提出不续签且单位无过错;
合同到期后双方协商一致终止。
二、赔偿标准与计算公式(一)违法不续签:赔偿金=2NN(经济补偿金)计算规则:
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不满6个月支付0.5个月,满6个月不满1年按1个月计算;
月工资标准:解除前12个月平均工资(含奖金、津贴,不超当地社平工资3倍)。
示例:
工作5年8个月,月工资1万元 → N=6个月工资,赔偿金=2×6×1万=12万元。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87条(违法解除赔偿标准);
《劳动合同法》第47条(经济补偿计算规则)。
(二)合法终止:无需赔偿劳动者主动不续签:
用人单位维持或提高劳动条件,劳动者仍拒绝续签的,无补偿;
用人单位降低劳动条件导致劳动者不续签的,需支付N倍经济补偿。
劳动者存在过错:
如严重失职、犯罪等,用人单位可依法解除合同且无需赔偿。
三、关键操作指引1. 维权步骤第一步:确认是否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条件(如连续工作年限、合同次数);
第二步:收集证据(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续签沟通记录);
第三步: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主张2N赔偿金;
第四步:不服仲裁结果,15日内向法院起诉。
2. 风险提示时效限制:劳动仲裁需在争议发生(合同终止)后1年内提出;
证据不足风险:若无法证明用人单位违法不续签,可能败诉;
协商陷阱:谨慎签署“自愿离职协议”或“协商一致解除”文件,避免丧失赔偿权。
四、典型案例案例1:某员工连续签订2次固定期限合同,第三次到期后单位拒绝续签。
裁判结果:单位违法终止,赔偿2N(工作8年,月薪1.2万 → 赔偿19.2万元)。
案例2:合同到期后单位降低薪资,员工拒绝续签。
裁判结果:单位支付N倍经济补偿(工作3年,月薪8000元 → 补偿2.4万元)。
五、法律条文依据《劳动合同法》第14条(无固定期限合同订立条件);
《劳动合同法》第46条(经济补偿适用情形);
《劳动合同法》第87条(违法解除赔偿标准);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1条(视为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情形)。
总结:用人单位不续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赔偿标准,核心在于判断终止行为是否合法。劳动者需及时固定证据,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月工资制的,企业应当每月按照依法制定的内部工资支付制度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支付工资。工资发放日如遇节假日或者休息日,应当提前支付。 实行年薪制的,应当按照规定或者约定比例定期支付工资。 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 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三十四条 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的,人民法院可以视为双方之间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并以原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2025-04-30 14:29
试用期员工依法享有请假权利,请假需遵循用人单位制度流程,用人单位不得因试用期身份剥夺员工合法休假权。若请假遭无理拒绝或因此被违法辞退,员工可通过劳动仲裁维权。
平等保护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休息休假权,试用期员工与正式员工权利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明确,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员工权益受完整保护。
具体休假类型:
病假:凭医疗机构证明可申请,工资按《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80%)。
事假:用人单位可自主规定是否批准及是否扣薪,但不得禁止合理事由(如直系亲属重病、紧急事务)。
法定假:婚假、产假、丧假等依法带薪,试用期员工同等适用(如《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2025-04-30 14:26
空白劳动合同通常无效,但司法实践中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如双方实际履行合同内容)认定部分有效或视为有效。即使合同被认定无效,劳动者仍有权主张劳动报酬等权益。
空白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对劳动者:
用人单位可能事后填写不利于劳动者的条款(如降低薪资、延长工时);
劳动者在争议中举证困难,需依赖其他证据(如工资流水、考勤记录)证明实际约定。
对用人单位:
可能面临支付双倍工资的风险(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未签完整合同);
若合同被认定无效,仍需支付劳动报酬并承担工伤、社保等责任(《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八条)。
2025-04-30 14:22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得以“无过失性辞退”(如不能胜任工作)或“经济性裁员”为由解除合同。但合同到期终止属于法定终止情形,需结合伤残等级处理
一至四级伤残(完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需保留劳动关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按月领取伤残津贴至退休,合同到期不得终止。
五至六级伤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除非职工本人提出终止,否则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合同。合同到期后,劳动关系仍应维持。
七至十级伤残(轻度伤残)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合同到期可以终止,但用人单位需支付: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
2025-04-25 17:26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最长期限在法律上无明确限制,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但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可能需转为无固定期限合同。
一、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协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三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法律未设定最长期限。实践中常见合同期限为1-5年(如3年或5年),但双方也可根据实际需求签订更长期限(如10年或以上)。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转换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若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应当订立或续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
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且劳动者不存在严重违纪、不胜任工作等法定解除情形,劳动者提出或同意续订的。
提示:若用人单位在第二次固定期限合同到期后拒绝续签,可能构成违法解除,需承担赔偿责任。
2025-04-24 10:47
工伤职工辞职是否享有经济补偿金需分情况讨论:
主动辞职:若用人单位无过错(如未拖欠工资、未违法用工),通常无经济补偿金;但若因用人单位过错(如未缴社保、未提供劳动保护等)被迫辞职,可主张经济补偿金。
被动辞职或协商解除:用人单位提出解除或双方协商一致解除,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伤残待遇:无论辞职原因,若经劳动能力鉴定构成伤残等级,离职时可获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