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倒闭时,三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员工可主张经济补偿金,补偿标准按工作年限计算(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并在公司破产清算中享有工资、社保、补偿金等优先受偿权。此外,若劳动合同顺延至三期结束前倒闭,员工仍有权主张补偿。
一、经济补偿金计算规则补偿标准
年限计算:每工作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
6个月以上不满1年按1年算,支付1个月工资;
不满6个月按0.5个月工资支付。
月工资基数:解除合同前12个月平均工资(含奖金、津贴等);
封顶限制:若员工月工资高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按3倍标准支付,且补偿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示例
工作3年2个月,平均月工资8000元 → 补偿3.5个月工资(2.8万元);
月工资2万元(当地平均工资5000元),补偿按1.5万元/月 × 实际工作年限(不超过12年)。
二、破产清算中的优先受偿权若公司进入破产程序,三期员工的以下费用在破产财产中优先清偿(顺序高于税款和普通债权):
拖欠的工资、加班费;
未支付的医疗费、伤残补助等;
经济补偿金;
欠缴的社保费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个人账户部分)。
注:破产财产不足时,按比例分配,可能无法全额获赔。
三、三期员工的特殊保护劳动合同顺延规则
若公司倒闭时员工处于孕期、产期或哺乳期,原劳动合同应顺延至三期结束(哺乳期结束为婴儿满1周岁);
例外:公司破产清算导致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可解除合同,但仍需支付经济补偿。
社保补缴
公司倒闭前欠缴的社保费用需在破产清算中补缴;
生育津贴等三期相关待遇由社保基金支付(需满足缴费年限要求)。
四、维权操作建议及时申报债权
向破产管理人申报债权(包括工资、补偿金、社保等),提供劳动合同、工资流水、三期证明等证据。
协商与投诉
与破产管理人或清算组协商优先受偿事宜;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拖欠工资、社保等问题。
劳动仲裁
若对补偿金额或破产清算方案有争议,可在解除合同后1年内申请劳动仲裁。
提示:
若公司未进入破产程序,员工可直接通过劳动仲裁要求支付经济补偿;
社保待遇(如生育津贴)需确保社保连续缴纳,中断可能影响申领。
法律依据:
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第44条、第46条、第47条;
三期顺延:《劳动合同法》第42条、第45条;
破产清偿顺序:《企业破产法》第113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订)》第四十五条 【劳动合同的逾期终止】劳动合同期满,有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但是,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规定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按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025-04-30 14:29
试用期员工依法享有请假权利,请假需遵循用人单位制度流程,用人单位不得因试用期身份剥夺员工合法休假权。若请假遭无理拒绝或因此被违法辞退,员工可通过劳动仲裁维权。
平等保护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休息休假权,试用期员工与正式员工权利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明确,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员工权益受完整保护。
具体休假类型:
病假:凭医疗机构证明可申请,工资按《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80%)。
事假:用人单位可自主规定是否批准及是否扣薪,但不得禁止合理事由(如直系亲属重病、紧急事务)。
法定假:婚假、产假、丧假等依法带薪,试用期员工同等适用(如《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2025-04-30 14:26
空白劳动合同通常无效,但司法实践中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如双方实际履行合同内容)认定部分有效或视为有效。即使合同被认定无效,劳动者仍有权主张劳动报酬等权益。
空白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对劳动者:
用人单位可能事后填写不利于劳动者的条款(如降低薪资、延长工时);
劳动者在争议中举证困难,需依赖其他证据(如工资流水、考勤记录)证明实际约定。
对用人单位:
可能面临支付双倍工资的风险(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未签完整合同);
若合同被认定无效,仍需支付劳动报酬并承担工伤、社保等责任(《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八条)。
2025-04-30 14:22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得以“无过失性辞退”(如不能胜任工作)或“经济性裁员”为由解除合同。但合同到期终止属于法定终止情形,需结合伤残等级处理
一至四级伤残(完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需保留劳动关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按月领取伤残津贴至退休,合同到期不得终止。
五至六级伤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除非职工本人提出终止,否则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合同。合同到期后,劳动关系仍应维持。
七至十级伤残(轻度伤残)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合同到期可以终止,但用人单位需支付: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
2025-04-25 17:26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最长期限在法律上无明确限制,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但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可能需转为无固定期限合同。
一、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协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三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法律未设定最长期限。实践中常见合同期限为1-5年(如3年或5年),但双方也可根据实际需求签订更长期限(如10年或以上)。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转换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若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应当订立或续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
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且劳动者不存在严重违纪、不胜任工作等法定解除情形,劳动者提出或同意续订的。
提示:若用人单位在第二次固定期限合同到期后拒绝续签,可能构成违法解除,需承担赔偿责任。
2025-04-24 10:47
工伤职工辞职是否享有经济补偿金需分情况讨论:
主动辞职:若用人单位无过错(如未拖欠工资、未违法用工),通常无经济补偿金;但若因用人单位过错(如未缴社保、未提供劳动保护等)被迫辞职,可主张经济补偿金。
被动辞职或协商解除:用人单位提出解除或双方协商一致解除,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伤残待遇:无论辞职原因,若经劳动能力鉴定构成伤残等级,离职时可获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